中国所面临的水生态安全问题是严峻的。水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的命脉。中国城市面临着水质污染、水资源枯竭、洪旱灾频繁发生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刻不容缓。海绵城市作为一项国策,彰显中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一到暴雨过后,关于“内陆看海”的段子便俯拾即是。人们并不是真的愿意靠皮划艇出行,也不愿意天天在马路上捕鱼,调侃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无奈和关切。
那么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呢?又如何构建,如何维护管理呢?从这本书中,你将得到答案。你可能是建筑、景观、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能是城市建设、雨洪管理的水环境关注者,还可能是市政建设的政府员工,只要你想了解“海绵城市”,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被迫要在城里“看海”,甚至想找到解决办法,为构建“海绵城市”助力的话,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二的选择!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一书是该书的作者们多年来对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在理念、技术与具体案例三个方面的实践与设计的总结和提升。本书为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产业、水景观以及生态城市及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完整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方案。当中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走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本书将成为一部极为难得的参考文献及宝贵的技术设计指南。
全书分为理念篇、技术篇和案例篇三大章,理念篇对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技术篇介绍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如雨洪资源化技术、水生态治理技术和绿色设计技术等,案例篇则收录了其团队近年来八个海绵城市实践项目,景观项目类型丰富,包括了湿地设计、水库设计、水生态治理及水系设计等海绵城市构建聚焦的项目。
本书首次出版后,重印多次,在业内获得了广泛好评,应读者要求,本次修订再版,对内容作了细致梳理,校正了很多技术细节,期望能够带给广大读者更多收获。
第一节
何谓“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对海绵城市定义如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一文中提道:“海绵城市的本质是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尽量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对海绵城市的理念有不同的认知和定义。我们在大量的生态城市规划、海绵城镇规划实践中,对海绵城市也有独特的认识。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视雨洪为资源,重视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顺应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环境。城市的发展应该给雨洪储蓄留有足够的空间,根据地形地势,保留和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并尽可能避免在洪泛区内搞建设,使之成为最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农业用地等,以减少城市内涝。与此同时,也保证了水资源的安全。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地表径流和减少面源污染。要量化年径流量控制率、综合径流系数、湿地面积率、水面面积率、下凹式绿地率等指标,指导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表径流,就能减少面源污染,这对水系水质保障和水质安全很重要。减少地表径流,雨水就能就地下渗,这对地下水补充很重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海绵城市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争取雨水的就地下渗。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将会降低洪峰和减小洪流量,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当城市面临最大的降雨时,由于海绵城市有足够的容水空间(湿地、湖泊、洪泛区、河漫滩、农业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及良好的就地下渗系统,城市的防洪能力会更强,洪流量、洪峰都会大大降低,暴雨的危害性也会降低。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我们所打造的海绵城市,在不同尺度下的含义是不同的。海绵城市在小尺度的小社区和小区域的建设,是目前所提倡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技术、设计,这也是美国所提倡的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技术、设计。但是,在中国,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城市内涝、防洪防旱、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仅在小区、城区范围的海绵城市建设是很难奏效的。我们必须在流域的尺度上、在水系整体打造的尺度上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这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最后,在城市规划中运用多规合一,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规划要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为基础,根据城市水资源情况、降雨规律、土壤性质等条件,确定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敏感区、生态网络体系,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的宜居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应该重视产业规划的功能落位到空间,确定城市不同空间的开发强度、土地使用性质、产业功能,并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空间,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环境。海绵城市之于城市发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雨水下渗率,将雨洪蓄滞存储,补充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有利于水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减小洪峰流量,延迟峰现时间;增加城市水面面积率、绿地率,丰富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廊道,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
……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中国所面临的水生态安全问题是严峻的。城市面临着水质污染、水资源枯竭、洪旱灾频繁发生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刻不容缓。《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的出版,可以说是及时雨。该书所提出的水系三道防线防止面源污染、以水质为目标的湿地打造、增加城市水域和湿地面积的比例等技术措施,为防洪防旱、改善水质和水资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其成功案例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意义。
——王浩
水文水资源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伍业钢博士主编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一书,非常及时,內容之丰富,条理之清楚,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给做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研究、设计及工程的同行们。相信你们也会与我一样,读后受益匪浅。
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到民间,当政策、资本和智库齐聚时,未来“内陆看海”有望成为古老传说。
——李百炼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态学终身教授
美国人类生态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