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国家叙事到娱乐话语:鸳鸯蝴蝶派流变研究(1909-1920)
0.00     定价 ¥ 3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0170161
  • 作      者:
    鲁毅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鲁毅,济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副秘书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国家叙事到娱乐话语:鸳鸯蝴蝶派流变研究(1909-1920)》综合运用叙事学、话语理论及现代性等相关理论,采用史料研究、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处于滥觞及最初繁盛期的鸳鸯蝴蝶派,即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1909年《小说时报》创立——1920年《小说季报》停刊)作为研究对象,以鸳鸯蝴蝶派小说创作的典型叙事特征为切入口,在对鸳鸯蝴蝶派旧报刊等一手历史资料大量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从阅读体验出发,与文本对话,论述了鸳鸯蝴蝶派这一文学流派在1909~1920年的创作风貌、嬗变轨迹,以及鸳鸯蝴蝶派作家在时代语境的激烈变动中所面临的创作心理障碍、生命体验与在对语境的调试中作出的艰难抉择,最终揭示该流派在这一时期的深层嬗变规律以及嬗变背后的根由。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国家叙事到娱乐话语:鸳鸯蝴蝶派流变研究(1909-1920)》:
  (二)断裂?哭悼的诗文与娱乐的小说
  以上是奠定《民权素》哭悼基调的诗文创作,然而就《民权素》的另一文学重镇,,即小说创作来讲,却似乎显示出了对这种基调的悖论式游离。以往有的研究者也认为,《民权素》中的诗文与“说海”栏目中的小说在创作题旨、价值取向及作者寄予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呈现出断裂性,其诗文创作的哭悼基调与《民权素》对自身的定位以及诸多具有特殊身份的供稿者,如讨袁革命“三督军”之一的柏文蔚、被袁世凯通缉的“乱党首领”孙中山、遭袁世凯囚禁的章太炎,以及如沈曾植、俞明震、苏曼殊、马相伯、叶楚伧、胡汉民、于右任、刘师培、胡瑛、陈布雷、戴季陶、何海鸣等众多具有鲜明革命倾向的南社人所决定的整体严肃语境相契合,从而使《民权素》指向了一种民族国家面相。相对而言,其小说创作却表现出了游离于这种民族国家面相的娱乐、休闲倾向。
  应当说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首先,不少名家如郑逸梅,在史述中都是将《民权报》与《民权素》看作是鸳蝴派的大本营,尤其认为其“竞以华绝之笔,写小说杂文,今之新文化所斥为鸳鸯蝴蝶派,《民权报》实为发祥地也”②。郑氏所总结的这种“华绝之笔”的形式自然与《民权报》“踔厉风发”的激进风格切割开来.尽管延续至《民权素》,这种高踔之风蜕变为阴鸷凄霾之气,但他们所共同指向的浓郁国族面相却仍然与“华绝之笔”的软性形式相悖离,加之日后鸳蝴派作为一个流派在1921年之后被新文学彻底定性,于是作为历史现场的《民权素》,在研究者看来,的确呈现为诗文与小说创作相悖离的两种风格及价值取向。
  其次,从《民权素》的小说内容来看,大多属于远离国族叙事的言情之作,其叙述的爱情、婚姻不得善终,亦或是人物命运的飘零摧折,这些都与刊物整体的严肃国族面相相去甚远。再者,“说海”里的言情小说形成了一种哀情小说体式,这也成为了早期鸳蝴派的一个典型标志。其叙事模式与创作范型即如鸳蝴派作家许廑父总结的那样:“这一种是专指言情小说中,男女两方不能圆满完聚者而言,内中的情节,要以能够使人读而下泪的。”①一时间诸如《鹃娘血》《白骨散》《青衫泪》《残阳泪》《锦囊红泪》《鸳峰碧血》《罗浮梦》《襟前血泪》《惨别离》《哀蝉秋语》《双鸳塚》《天涯涕泪记》等迎合市民大众趣味的“眼泪鼻涕”小说遍布整个“小说海”,而且小说家们又为这样的哀情小说标注上惨情、苦情、幻情、奇情、孽情、怨情、烈情、忍情、悲情、痴情等各种变名,这真如后来有的鸳蝴派文人总结的那样:“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②于是《民权素》中的“说海”成了名副其实的鸳蝴派消遣、娱乐的大本营。
  由此看来,《民权素》中指向严肃国族面相的诗文与娱乐化、迎合市民趣味的小说创作确实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拼合”在了同一文学场域中,但是这样的“断裂性”解释,除了上文列举的这些零星的、在言说通俗小说时反复提及的自动化、模式化特征之外,便很难再开掘出足以令人信服的例证,即便是这样的论证,也很难绝对地说新文学、精英文学就不存在模式化、自动化的写作以及畅销的场景。诚如阿诺德·豪泽尔(ArnoldHauser)所言:“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通俗艺术的概念都是理想化的概念;其实它们很少以纯粹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史上出现的艺术样式几乎都是混杂形式。”③诸如鲁迅小说中的“看/被看”以及“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结构模式、左翼小说“革命+恋爱”的自动化模式流行以及蒋光慈的小说《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受到热捧、1943年被称为“徐訏年”等文学事实都在模糊和消解用来区分雅俗文学的某些人为界定标准。但是如果消弭掉这种“断裂性”的结论,就意味着“说海”中的小说存在着非娱乐化指向的可能,那么作为鸳蝴派大本营的定论就无法与1921年之后新文学对鸳蝴派的整体界定相统一,这其中依然渗透着解构“正典”语码的危机。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学史上的鸳鸯蝴蝶派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鸳鸯蝴蝶派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方法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的命名与界定

第一章 延续与疏离:清末至民初前期鸳鸯蝴蝶派的多元面孔
第一节 “新小说”语境下鸳蝴派国族话语的沿袭与更替
第二节 晚清小说政治话语的消解及其文学资源

第二章 戏讽与哭悼:民初中期鸳鸯蝴蝶派的两种“表情”
第一节 觉世大文杂滑稽,唤醒人间百万迷
第二节 “共和”语境中的哭悼

第三章 怀旧与忘却:民初中后期鸳鸯蝴蝶派的分野
第一节 美学沉潜:“共和”语境远离中的怀旧与隐逸
第二节 滑落世俗:“共和”语境远离中的忘却

第四章 沉落与勃兴:民初末期鸳鸯蝴蝶派的内部更迭
第一节 多元面相并置的民初鸳蝴派
第二节 老派作家:古典文学世界的营构及其消解
第三节 新派作家:新的艺术世界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