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赖特叙事作品的恶之书写研究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1737250
  • 作      者:
    庞好农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研究非裔美国文学作家理查德· 赖特叙事作品的重要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庞好农,男,1963年10月生,重庆市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特聘教授“云山杰出学者”,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专著把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和霍妮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基本理论等导入赖特叙事作品研究,从社会心理学和心理社会学的角度探究了赖特叙事作品的恶之书写,研究了赖特的人性善恶观与其世界观、政治观、美学观和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探索了赖特的思想意识和审美理念之时代性和前瞻性,把赖特的恶之书写视为一种既具有本体论又具有认识论色彩的文学现象;直面“人性之恶”的自然主义描写和存在主义描写,从人性的*颓废一面出发揭示了人的深层本质,研究了赖特的恶之书写对美国传统的道德劝善和说教性文学观念的挑战;采用“人与兽”的互为转换模式探究了赖特叙事作品所展现的人性之恶,通过恶的撕裂和毁灭使人的灵魂得到凤凰涅槃式的净化和升华,凸现了恶之书写的美学价值和伦理寄寓。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恶之书写的哲学成因

恶之书写是赖特叙事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揭露了种族主义社会里人性之恶的各种表现形式。赖特的恶之书写蕴涵着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学美学和伦理寄意,不但实现了“恶是文学的表现”的审美理想,而且还试图通过恶的认知,达到灵魂净化的崇高境界。赖特笔下的恶之书写是作家的个人秉性、存在主义哲学、自然主义哲学和美国独特的种族环境等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合力促成的一个艺术奇葩。


一、赖特叙事作品与存在主义思想

理查德?赖特在早年的自学过程中深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影响,从其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中都能看见萨特哲学的影子。他认为,黑人种族和白人种族地位是两个平等的民族,认同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存在主义理念;黑人与白人社会虽然是对立的,但也是可以沟通的。两个社会难以彼此脱离,实际上是处于共生状态。

赖特在文学创作中倡导存在主义思想,否定小说的认识作用,认为传统小说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感觉清晰和明确起来。他指出,黑人小说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赖特叙事作品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和恐惧。

在叙事作品的创作中,赖特主张把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他的大多数叙事作品是关于种族和人权等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赖特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命运。他指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在文学创作中,赖特强调小说捍卫黑人权益的创作宗旨,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美国青年一代黑人作家的影响很大,后来,也为美国文坛的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吸收。

赖特叙事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文学近似哲学。过去的小说,除了象征神秘的意识流以外,都会很清楚地陈述故事与情节。但赖特叙事作品的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时常超越常理,需要一种哲学性的解读作辅助。例如,赖特的《父亲之法》讲述了一名黑人警官在破案过程中把自己的儿子绳之以法的故事,但由于这部小说的结局未完成,所以芝加哥城里发生的连环谋杀案的真凶仍然显得扑朔迷离。该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话语对白等都荒诞到了极点。这部小说不只是文学,也是哲学;它呈现了职责与亲情的冲突。该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作家以追求正义的抗争来回应自私的人生哲学。他对价值观、人生意义、宗教情怀、生存危机等的诠释可以概括为四个词:惶恐、忐忑、幽默和焦虑。

赖特的文学思想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和生存困境,黑人在大萧条中受到的伤害最大,黑人的尊严、生存权、公民权等在经济衰退中成了被任意践踏的对象,黑人对白人极力宣扬的理性、人道、自由、平等、博爱等失去了信心。黑人是美国公民吗?黑人的人生前途和命运是什么?赖特把更多的关注转向了人性之恶话题,为黑人文学中存在主义哲学观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战后,工业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给黑人带来很多的幸福感,反而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的非正义性和反人类性,于是一股反对宿命论、反抗种族压迫的思潮便应运而生了。赖特的文学创作客观地反映了黑人和白人悲观失望的情绪,体现了黑人要求自由和追求社会公正的强烈愿望。

赖特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认同“人被判定是自由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认为黑人文学是黑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从存在主义哲学观来看,“由于人被判定是自由的,人的本质就不是先定的,而是由其绝对自由的行动造就的;又由于人的行动是绝对自由的,他的活动,包括其文学艺术活动,便必然是各异而非一致的。” 在回答赖特叙事作品如何承载黑人自由的问题之前,先须弄清黑人对其存在的理解方式。赖特把黑人文学这种文学艺术形式看成一种特殊的世界存在方式。这里的“存在”指的是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存在 (“此在” )和以黑人之视角出发的“他在”。因此,我们可以说:言语即个性化了的黑人英语,黑人文学即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组合;这两种独特的世界存在方式构成了黑人文化的重要部分。

赖特首先肯定了文学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认为作家可以通过文学创作来实现自己作为作家的自由。同时,赖特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想象的世界来展现黑人的自由。再次,赖特界定了黑人现实主义小说的概念,以想象方式介绍世界;他所描绘的美国社会可以使黑人感到自己的自由,认为小说的题材只能是以黑人或白人寻求自由为主题。赖特的文学创作本质论完全基于这种存在主义自由观,充分肯定了黑人追求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本性,要求叙事作品创作介入社会生活,使之成为争取黑人民主和自由的工具,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从黑人的种族利益出发,强调黑人人权和公民权的必要性,是赖特叙事作品传统的宗旨。赖特在文学创作中把黑人作为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像萨特等存在主义者一样把“文学应当讲人的一切”作为一条“反驳不了的真理” ,从而形成了赖特叙事作品的文学创作观。

赖特的文学创作观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论,是一种直面人生而又超越人生的精神选择。它的意义和全部奥妙都在于为生活在种族偏见社会环境中的不幸黑人提供一种审美的人生方式。 赖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对黑人在现实境遇中抗争的一种存在主义描写。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作品是对传统人生价值观的一种“颠覆”,挑战了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上帝的终极关怀和历史的未来许诺,确立了定式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以个体的抗争来展示人之为人的伟大使命。

赖特叙事作品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萨特等哲学家提出和倡导的“理论层面”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一个是以赖特和海姆斯(Chester Himes, 1909-1989)等为代表的作家从自己的困难经历中领悟和体验而出的“原生态”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展开
目录


赖特叙事作品的恶之书写研究

目录


目录



第一章赖特与恶之书写1


第一节赖特生平1


第二节恶之书写的哲学成因8



第二章种族关系张力与人性演绎25


第一节种族隔离之恶26


第二节种族仇恨之恶30


第三节文化移入之恶36


第四节内化种族歧视之恶50



第三章自然主义视阈下的人性之恶60


第一节双重意识折射出的人性之恶61


第二节美国黑人的隐形性与局外性67


第三节黑人的他者身份与白人的人性之恶80


第四节美国梦与黑人噩梦94


第五节《几乎是个男子汉》:身份危机的另类呈现103



第四章反启蒙化语境下恶的繁衍111


第一节黑人母亲的母性异化112


第二节父权制与黑人女权沦丧中的性恶表征121


第三节《黑色长歌》:种族关系冲突中的路西法效应131


第四节《火与云》:政府的路西法效应140



第五章文化认同危机中的大千世界之恶147


第一节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147


第二节黑人的理想认同危机157


第三节“别格”众生相与自我维权中的人性之恶165


第四节黑人生存危机中的“叛逆”与“固守”181


第五节《什么工作都能干的人》:黑人女性的职场危机189


第六节《嗨,上帝可不是像那样……》:后殖民表征与世界种族主义之恶198



第六章心理危机与人性扭曲211


第一节《住在地下的人》:精神分析视阈下的性恶书写211


第二节《杀影子的人》:心灵恐惧与种族关系220


第三节《成人礼》: 惊惶与恐惧中的人性沦丧229


第四节《野性的假日》:心理扭曲与人性变异236


第五节《父亲之法》:黑人版的俄狄浦斯情结249


第六节《去芝加哥的人》:人格违常与人性之病态253



第七章性恶书写之审美效应264


第一节从《善良的黑巨人》看赖特对情境反讽的妙用264


第二节伏笔.张力.潜意识:《“大男孩”离家》之艺术特色273


第三节从《河边低洼地》探析赖特笔下的三大叙事张力281



英文参考文献291


中文参考文献301


赖特生平大事记和作品出版30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