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儒林外史》与中国传统文化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6179896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2017年7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怀化学院、全椒县人民政府、凤凰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儒林外史》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沅水之畔的怀化学院召开。湖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汤建军,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万曙教授,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刘勇强教授,中国儒林外史副会长、怀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波教授,怀化学院副校长张玲教授,凤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金民,凤凰县委常委、副县长周永,怀化市社科联主席粟定先,安徽省全椒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陆锋及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共90余名代表与会。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李汉秋先生因身体不适,没有出席会议。著名的《儒林外史》研究专家陈美林先生专门为会议的召开发来贺信,表达对会议的祝贺。
  能够将此盛会放在沅水之畔的怀化学院召开,除了因为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还有着深厚的渊源。据文献记载,雍正七年(1729),吴敬梓在乡试落第后,心情极为苦闷,曾经前往广西修仁县探视在此担任知县的亲舅舅金泽茂(金泽茂于雍正七年至雍正十年在修仁县担任知县)。吴敬梓返程即取道湖南,沿着沅澧水道,经洞庭湖、长江回到故乡,领略了沅澧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后来,他在组诗《金陵景物图诗》“太平堤”中写道:“澄澈蒋陵湖,神光似沅澧。”蒋陵湖即玄武湖,玄武湖原本就很美,吴敬梓在此以沅澧风光来映衬玄武湖的美丽,由此可见沅澧风光在吴敬梓心中的分量,以及他对沅澧风光是何等的嘉许!另外,《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叙写的汤镇台之事,就是发生在沅水流域的镇远、镇箪(今凤凰)一带,其中为学界所公认的汤镇台这一形象的原型杨凯就曾经在这些地方生活、征战。杨凯是吴敬梓的挚友,根据道光《凤凰厅志》卷十四的记载,“杨凯,雍正初,统镇箪前营游击。野牛、勾补各寨苗时出劫掠,凯悉捕得置之法,擢辰州副将”。雍正六年(1728),杨凯被大臣迈柱弹劾其在桑植副将任上与同知铁显祖发生矛盾导致文武不和,被雍正帝斥责并去职。雍正七年(1729),杨凯又被起用调任永顺副将;雍正九年(1731),升任镇箪总兵。乾隆二年(1737),杨凯从湖广提督任上被革职后,回到故乡江苏仪征。时隔不久,吴敬梓登门拜访,并以他作为汤镇台的原型写入了《儒林外史》。小说中汤镇台大战野羊塘等情节以及其中的苗族地区的生活情境、自然风光、民间习俗即大多来源于杨凯的经历及杨凯的描述。
展开
精彩书摘
  《<儒林外史>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这两句诗出自清代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十绝句之一,诗的完整内容是:“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曾手渔洋《居易录》,先生家学本来殊。”
  王又曾这首绝句说的是吴敬梓出生于因科举而家世显赫的封建大家庭里,从小便受到了特殊的家学教育。
  吴敬梓自己在《移家赋》里也自豪地说:“五十年来,家门鼎盛。”
  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吴敬梓的曾祖辈、祖父辈、父兄辈中,多人考取进士,有的考取探花,有的考取榜眼,至于举人、秀才、庠生、廪生、监生、贡生等就更多了。吴敬梓曾祖辈兄弟五人,四人考取进士,其中他自己的亲曾祖考取的是一甲三名,就是探花。吴敬梓的叔祖父吴昺考取一甲二名,就是榜眼。
  在封建社会,谁考取功名,谁就能做官。吴敬梓先人们考取功名的多,当然做官的也就多。功名高,当然做的官也就大。吴敬梓曾祖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福建主考、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等;吴敬梓叔祖父吴昺是全椒吴氏族人中功名最高的人,先后做过翰林编修、广西乡试主考、湖广学政等。
  吴敬梓的远祖本来不是全椒人,原先是浙江温州人。在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皇室内部发生了矛盾,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南下,名为“清君侧”,史称“靖难之役”。在“靖难”中,吴敬梓的远祖吴聪护卫燕王有功,在燕王当了皇帝后(即明成祖),封吴聪为六合县骁骑卫,“赐千户之实封,邑六合而剖符”,因而举家从浙江的温州迁到江苏的六合。
  吴敬梓的先人在六合县生活了数代之后,因无子孙再立军功,到“转弟公”吴凤时,自然失去了承袭的资格,吴氏在六合成了平民百姓。于是,吴凤又举家从江苏的六合迁到安徽省全椒县程家市乡间定居务农。
  吴凤是吴氏在全椒的始祖,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他性好施予,为人忠厚朴实,他有四个儿子,总是“教以善让,戒于人争”。吴凤人缘关系好,也能吃苦,到全椒定居后,生活比较富裕,几个儿子边耕边读,小儿子吴谦弃农学医,家道渐丰,到吴谦的儿子吴沛,就不再务农,而专门业儒了。
  全椒吴氏门庭的改换就是从吴沛开始的。吴沛是吴谦的小儿子,虽然晚年得子,但一点也不娇惯,吴谦对这个小儿子要求极严格,不许他任性戏耍。吴沛在七岁时,有一次“过市看优人戏”,被父痛加杖责,要求他一心一意追逐于前贤,奋发于制举。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正值而立之年的吴沛第一次参加乡试,被房师关骥以第一名推荐,但主考只同意录取而不同意他为第一名。关骥不让步,为他力争第一,表示如果不是以第一名录取,宁可等待下科再试。以后吴沛虽然多次参加考试,但“七战皆北”,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过了四十岁才补上一名廪生,前往和县去教书。
  吴沛虽然在功名上不得意,但他天资聪颖,自小攻读四书五经,写作八股制艺,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在和县当老师期间,“淮南学者多游其门”,“道德文学为东南学者宗师”。当关骥任宁国知府时,多次写信邀请吴沛去做官,都被吴沛婉言谢绝了。他静心读书、治学、写诗词歌赋;他倾心教书,培养人才;同时,他把取得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五个儿子身上,严加教育。他将自己平生写作八股制艺的经验,总结为《题神六秘说》《作法六秘说》两篇专论,传授给儿子,让他们揣摩。他还很会安排,让二儿子吴国器专门管理家政,让其余四个儿子专心业儒。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四个儿子先后都考中了进士,其中四子国对考取了探花。
  吴沛五个儿子,依次是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其中国对和国龙是一对双胞胎。
  ……
展开
目录
前言
《儒林外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儒林外史》的解读与传统文化的命运
《儒林外史》对君子人格的书写和弘扬(论纲)
吴敬梓的理想国及其建构
——兼论《儒林外史》的主旨与结构
《儒林外史》重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为政观及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功名富贵与士人的文化选择及生存处境
《儒林外史》中的八股文选本
吴敬梓家世生平与佚作研究
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新发现的吴敬梓诗七首注释
《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研究
《修洁堂初稿》成书时间考
——再谈《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
对《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的重新检讨
——对萧云仙、汤镇台、郭孝子故事出自吴敬梓之手的进一步论证
《儒林外史》文化意蕴研究
《儒林外史》中的城市生活描写刍议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乡下人”与乡村空间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及原型研究
王玉辉的追求与悲剧
——程襄龙《唐烈妇传》的发现及意义
金陵惊鸿
——奇女子沈琼枝形象的诞生及其文学意义
权勿用原型为全祖望考
王鏊与《儒林外史》娄鲁二府人物关系考论
论《儒林外史》女性的才能
《儒林外史》中两位女性命运遭际的互转
——谈沈琼枝和王三姑娘
两茎灯草引发的冤案
——严监生非吝啬鬼辨
论沈琼枝身上表现出的魏晋风度
《儒林外史》叙事艺术研究
儒林“衣冠”与细节描写的体系化
——以《儒林外史》为中心
求贤叙事视角下的《儒林外史》结构
《儒林外史》传播与接受研究
谈京剧舞台上《范进中举》经典范式的生成
从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看《儒林外史》传播与接受的嬗变
《儒林外史》学术史研究
评点《儒林外史》的再回顾与再思考
——纪念吴敬梓逝世260周年
关于“律说大法,理顺人情”
——《儒林外史》注释琐谈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近十年(2006-2016)《儒林外史》研究述论
南吴北曹耀千秋
——早期《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名类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前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