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存在着难分难解的关系:一则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提供创作素材;二则电影作为受众庞大的媒介,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读者。
不过,在探讨文学改编电影这一话题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两种文本的不同之处。美国学者乔治·布鲁斯东在《从小说到电影》一书中强调电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小说拍成电影以后,必然会变成一个和它所凭借的小说完全不同的完整的作品。而电影的超文本形式使得文学改编电影这种跨媒介操作具有无穷的不可预见性和多样性。
海南大学文学博士章颜在《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一书中对文学改编电影的多重关系做了梳理。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原著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形过程:筛选、丰富、具体化、现实化、批评、推断、推广、重读、跨文化传播。
章颜对此阐述道:“原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一系列语言线索,而改编的文本将选择性地对原著采纳、忽视、颠覆和变形。电影根据特定媒介格式对小说进行变形处理,通过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网络或吸收或改变原类型和互文本,同时经过一系列‘过滤装置’——工作室风格、意识形态方法、政治和经济的限制、作者的偏好、影星的影响力、文化价值等,改变对原著的阅读。”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取材于《今昔物语》中一个凶杀故事,采用独特的多重叙事视角,使整个凶杀案形成了一个叙事的迷宫。该小说共有七段文字,有案件的证人樵夫、行脚僧、捕快、老妪和案件的关键人物大盗多襄丸在公堂上的五篇供词,加上真砂在清水寺忏悔时对案件的叙述以及被杀的武士借巫女之口对案件的叙述,共同组合构成了该小说的文本。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