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作家作品选(2016-2017 文学评论卷)》:
中篇小说《南水北往》在《湖南文学》2015年第12期头条发表后,引起了读者与评论界较大的反响。目前我们能读到的相关文学评论已经较多,但笔者以为,《南水北往》是作家马竹在使用他所坚持的密度意识写作原则下又一部成功的小说作品。
相较于马竹此前创作的那些中篇小说如《红尘三米》《芦苇花》《荷花赋》《北风吹》《父亲不哭》《戒指印》等作品,我们在他的新作《南水北往》中读到了他对重大题材叙事的突出掌控能力。我们看到,密度意识原则构织出的全文经纬十分清晰。作家把繁复的叙事内容和深刻主题,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其所设置的参与叙事的那些载体对作品密度的增强,都有非常鲜明的创作个性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篇小说运用密度意识写作,是很有利于重大事件叙事的。
从网上搜索的资料显示,密度意识这个词最早是由湖北作家马竹提出来的。他在多年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三意识创作原则”,即密度意识、唯美意识和遗产意识。其中,他认为,密度意识最为重要,它甚至直接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质量。密度意识是小说结构、电影结构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特征为在同一时段、同一空间下叙述和表达出密集的信息和意识活动,生动真实地反映现实本身和生活本质。密度意识包含时间密度、空间密度和意识密度。在文学创作方面,中篇小说的创作最能凸显密度意识这一特性。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中篇小说《南水北往》中的时间密度如何构成作品的叙事经度。《南水北往》所有的情节内容都集中在一个晚上,仔细计算,叙事时间从一个傍晚开始到次日黎明结束。小说主人公韩燕玲在公司翻看笔记本时接到奶奶失踪的电话,当时是北京的傍晚。紧接着小说开始进入紧锣密鼓情节紧张的叙事。沿着寻找奶奶这条主干,由果溯因,延伸出众多人物活动的枝蔓,展示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移民队伍之一的韩家洲人离开故土搬迁至随县九里坪前后的艰难经历及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国与家,干部与移民,亲人与工作,大家与小家,小家内部每个人,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都在寻找奶奶的这个晚上渐次展开。父母吵架,水田转让,青石板,水土不服,佛珠都是引线,轻轻一牵就是与南水北调有关的人物与故事,它们密布在有限时间内,构成繁密的时间密度。
再来看空间密度是如何构成叙事纬度的。马竹说,“空间意义上的密度,就是感官感知到的密集信息量”,“任何一个空间事实上都是不能确定的,它有着无限密集的多样可能性存在并随时随地在发生新的空间层叠”。《南水北往》将无限密集的信息安排在主人公回家寻找奶奶的过程中。主人公韩燕玲在公司、飞机上、汽车里、山上观音届、九里坪家中,再次出发寻找奶奶的路上……空间转移只有一条线,看似单一,却密集着南水北调这个跨世纪工程的纷繁浩大的史实以及相关人物的故事及命运。
作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他让有限空间众多的人与物参与到叙事中来。这些人与物包括“具体存在和关联存在”,这就要求作者“观照到一个空间涵盖的全部内在和隐匿”。我们可以读到,以作品主人公韩燕玲为视角,高天水、父亲与母亲、韩兴水、根根伯以及韩家洲移民中十几个老人.都是特定空间的显性存在,连飞机上的陌生人作者都观照到了。而失踪的奶奶、公司马总、移民干部周叔叔、妹妹小燕以及像韩燕玲一样很早就离家的韩家洲年轻人、半个世纪以来南水北调工程中庞大的移民队伍,乃至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均是隐性存在即关联存在。作者让这些人物都参与叙事,形成层层叠加且密不透风的空间密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