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时代与现实主义
0.00     定价 ¥ 3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1205183
  • 作      者:
    付秀莹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新时代与现实主义》是几十位国内著名评论家、作家对新时代与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论述。


展开
作者简介

付秀莹:女,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陌上》,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夜妆》《有时候岁月徒有虚名》《六月半》等多部。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年鉴及排行榜。 曾获小说选刊奖、十月文学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汪曾祺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施耐庵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长篇小说《陌上》入选《当代》年度长篇五佳、《收获》文学排行榜、春风图书势力榜、新浪好书榜、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5-2016)等。部分作品译介为英、日、 阿拉伯等多国文字。主编《2015中国年度作品》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2016中国年度作品》短篇小说卷,《2017中国年度作品》短篇小说卷,《2018中国年度作品》短篇小说卷,《1978-2018中国优秀短篇小说》等。现任《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


展开
内容介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是繁荣文艺创作的重要举措和发展要求。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总体期待,而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创作方法甚至文学精神,现实主义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为响应时代的召唤与人民的需要,强化文艺工作者把握现实脉搏的使命,推动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繁荣发展,《长篇小说选刊》举办了“新时代与现实主义”大讨论,邀请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学现场的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文学发展,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怎样重拾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如何介入时代症候,为现实主义创作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本书是在《长篇小说选刊》2018年第5、6期“新时代与现实主义”专栏基础上的结集,更为全面地展现了本次讨论的盛况。所收集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经由丰富多样的路径,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讨,充分展现了新世纪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和艺术追求。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还能否“高于生活”

 

阎晶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新时期文学也走过了同样的历史,而且它的起点甚至更早。新时期文学以最新的证据证明,在社会时代转型期,文学总是可以领风气之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全方位发展,巨大的变革,迅猛的发展,开放的姿态,从最初的努力融入,到后来的全力追赶,到现在的全面超越,我们都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书写者。但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到,文学与现实之间,内容更加丰富,情形也更加复杂,人们又重新开始思考现实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社会主要矛盾和文学创作的反映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新的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判断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做了又一次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看待当代中国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我们同时又认为优秀文艺创造是作家艺术家对自己时代的真实反映,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借用这样的概括去回看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可得出一些认识上的结论。

我个人以为,建国初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中反映的中国现实,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印证。如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人们很快产生了迅速改变为现实的要求,即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改变先进的工业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人们的理想。而这些,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反映。如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3年)、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年),直到1959年,柳青的《创业史》问世,达到了集大成地步。同时期其他代表作家的作品,都是表现当代中国农民特别是优秀农村青年,如何带领大家建设新农村,标志就是传统农村能够出现工业化的因素,等等。

可以说,柳青、赵树理等作家的创作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人民群众对国家现状的认识和未来前景的展望。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集中体现。但我们同时还应看到,柳青赵、树理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这些作品的生命力之所以在今天还依然葆有,还在于,他们创作的作品并非只是简单地图解政策。他们真实反映社会矛盾,反映人们观念上存在的偏差以及因此引起的斗争,反映了个人的爱情婚姻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悲喜剧。这就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开放成了一个时代的新主题。简单的“工业化”已经不是目标,“物质+文化”的需要是方向和潮流。于是,描写这种社会发展趋势,表现人们因此在观念上、情感上发生的变化成了新的文学潮流。应该说,新时期文学从开始到后来很长时间,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不是说作家按照《决议》创作,而是说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主题和形象,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在基本面上,在根本处发生了呼应。

今天回过来看,新时期文学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也留下了很多值得继续讨论的文学话题。在异常活跃、日新月异的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引来不少讨论。种种思潮中,也有作家把目光盯在了国家发展与人民命运的“重大主题”上,路遥就是其中一位。

关于路遥创作的成就,他的作品价值,我个人以为将来还会讨论下去。他在西北小城,思考着远不属于他的认知范围的问题。而他思考的问题,又与个人及其周围世界密切关联。1980年,在给自己的老师曹谷溪的信中,路遥为自己弟弟参加招工担忧而写道:“国家现在对农村的政策有严重的两重性,有经济上扶助,在文化上抑制(广义的文化——即精神文明)。最起码可以说顾不得关切农村户口对于目前更高文明的追求。这造成了千百万苦恼的年轻人,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国家潜在的危险。这些苦恼的人,同时也是愤愤不平的人。大量有文化的人将限制在土地上,这是不平衡中的最大不平衡。”(厚夫《路遥传》P133)此后不久,路遥就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我以为路遥信中的自述,就是小说最好的评论。当然更可以说,路遥的小说就是他对现实人生的思考结果,就是他对个人与国家,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文学表达。他写了一个与自己、与自己的弟弟命运相似的人,同时也写出了当时的“千百万”中国农村青年的命运。《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更大的创造,他写得很真切,就是努力走出去与现实却走不出去,走不出去也要抗争的主题。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现实应该说早就“过时”了,高考、打工、参军,农村青年想走出去已不是本质问题,农村空心化倒是问题。但《平凡的世界》里的文学形象,却不会因时事改变而淡化。

路遥的创作,特别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时即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路遥把“文化”广义地定义为“精神文明”,是一种准确的把握。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兄弟,不正是“物质”之上还要“文化”,文化则意味着走向更大世界的现实诉求么。柳青、赵树理小说里的青年把理想放在了沿着合作化道路前行,乐于在土地上奋斗,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青年已不能满足于此。孙少平是留在土地上的青年,但他的内心还有更高的理想和奢求。

今天,我们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它们其实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产生在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个更加复杂中国,我们的文学做了什么?这是一个一个的真问题,同时也是创作者面临的文学问题。我们今天强调现实主义,面临的复杂性和可能性,面对的考验(创作时)和检验(问世后),比以往要大得多,复杂的得多,难以“服众”得多。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其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可能都需要一定的历史间隔期来验证,就像柳青路遥的作品在今天焕发生机,赵树理的创作成为文学史家愿意反复讨论的问题一样,后来的影响仿佛比当时还大,或者说专业的人们开始为他们正名。我们对今天作家作品的判断一样有一个同时代眼光受限制的问题吧。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中国文学在繁荣发展的大格局中,亟待出现大作品,出现可以全景式展现一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书写一个时代人们的情感、观念变迁的大作品。我们也同样需要从文学作品中读出足以感动“千百万”人的文学形象。至少,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上,在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人物画廊上,今天的文学还是很不够的,不解渴的。

我不会去制造一种结论,认为今天的文学比不上从前。历史的条件,文学的环境,生态,甚至连发表出版的渠道都根本改变。不过,如果说前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都可以找到足以体现它们的作家作品,甚至可以举出其中代表性文学形象,那么今天,至少在我们要寻找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还不能举出大家共同认知的文学形象。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在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上,在对现实题材的理解、融化和鲜活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总体上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时代优势。

 


展开
目录

阎晶明    文学还能否“高于生活” 5

南  帆    现实主义的渊源与启示 11

吴义勤    通向现实主义的路到底有多远? 8

丁  帆    我们经历了什么样的“现实主义” 13

白  烨    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 14

孟繁华    现实主义:方法与气度 16

胡  平    以人民为中心与现实主义 17

梁鸿鹰    关于现实主义,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些了——答伍友闻 19

李一鸣    现实主义更是一种创作态度 21

范小青    现实与荒诞 24

杜学文    现实主义:文学审美构建的内在需求 26

於可训    现实主义需要一种精神主导 29

陈国恩    现实主义从“教科书”向魅力型转化 30

程光炜    在什么时候谈现实主义文学 32

张清华    文学中的现实或真相——关于现实主义的话题 33

赵  勇    现实主义与读者大众——来自路遥的一点启示 35

洪治纲    从“现实”到“主义” 36

鲍  人    关于现实主义的一枝半叶 38

王  干    原生态与精神链的通融——现实主义的优化漫论之一 40

李朝全    现实主义文学可能的走向 41

汪  政    现实·现实感·现实主义 43

高  玉    不会过时的现实主义 45

韩敬群    现实题材创作中的明暗、宽窄与坚守 47

石一宁    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层面 48

孔令燕    现实主义,生命依然蓬勃 50

邵  丽    我看现实主义 52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