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别样凝眸:欧洲华文文学研究/霁光人文丛书
0.00     定价 ¥ 6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0166416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公重,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原籍江西永新。现为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江西当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专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台湾文学史初编》《文学评论的阐释》《当代文学纵横谈》《文学徜徉录》《艰难突围》《离散与文学》《陈正人传》《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等。曾获全国当代文学优秀论著奖、江西省政府优秀文学评论奖、江西省文艺基金优秀影视剧作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优秀成果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西省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张俏静,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为南昌大学副教授,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主席。主编《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记》(欧洲卷),任《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主持并完成江西省社科省级课题“欧洲华文文学的艰难突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提升人文学院的学术水准,经过教授委员会讨论,学院选取了16本质量比较高的学术论著,命名为“霁光人文丛书”,统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谷霁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虽是湖南人,但却长期在江西工作,对江西的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学术界提起江西史学研究,必提谷老。他亲手创办的历史系,也成为目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的三个系之一。2017年5月,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在学校支持下,举办了“纪念谷霁光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传统中国军事、经济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目的在于继承谷老精神,弘扬人文学术。因此,我们把这套丛书命名为“霁光人文丛书”,一方面是为了承续谷老所倡导的刻苦、专一和精深的优良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霁光”这个名字,隐喻南昌大学人文学科的美好愿景。
展开
精彩书摘
  《别样凝眸:欧洲华文文学研究/霁光人文丛书》:
  《塞纳河之王》也是一部留学生的励志作品。学绘画的王南强从中国来到巴黎十几年。起初他不仅为经济所困,穷苦潦倒,衣衫褴褛,而且在艺术上也没能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画得不中不西,没有市场。于是,为了生存,他只好到仓库当搬运工。与此同时,他不断钻研画技,博采众长,通宵达旦地作画。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心中一直有条底线,即宁肯去出卖苦力,也不在艺术上出卖中国魂。他把忠于艺术同热爱祖国统一起来,汲取西方艺术精神的营养,并力图将其杂糅进中国的艺术里,使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1979年,赵淑侠在台湾出版长篇小说《我们的歌》。该作在台湾“中央日报”连载时,曾轰动全岛,并在欧美华文文坛掀起强有力的“赵淑侠”风,随后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创作奖。可以说,该小说奠定了赵淑侠在华文文坛的地位。该小说中,女留学生余织云是一个有着矛盾思想和复杂情感的人物。一方面,她鄙视崇洋媚外的奴才思想,鄙视那些一味艳羡发达国家富足生活的人们,宣扬她心中高尚的精神追求,甚至写下歌词:“我们的歌,来自对家园根深蒂固的留恋/我们的歌,来自心中不尽的爱。”另一方面,她自己就拜倒在舒适的物质生活前。她本来正热恋着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江啸风,但当江啸风提出要回到故乡台湾缔造“我们的歌”时,她有诸多功利性的考虑,也害怕回去过清苦的生活,便离开他转而与留在德国、有别墅、有轿车和荣誉地位的华人科学家何绍祥结婚。然而,余织云婚后虽然过上了锦衣玉食、逍遥自在的日子,却无法排除迷惘、空虚和无根的心理情绪,还要忍受着洋人骨子里对华人的鄙薄和轻视。慢慢地,余织云身上的民族自尊心觉醒,最后决定为中华民族尽绵薄之力,将中国歌曲推广至全球。余织云这个形象,充分体现了留学生的成长过程。她虽然不完美,但是真实感人,从迷途走向光明,是个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当然,在该小说中,完全从正面地反映留学生的民族精神的是江啸风这个形象。江啸风在德国学现代音乐,用来弹奏的是西洋乐器——钢琴,弹奏的乐曲却多是中国气派和东方韵味的。他的导师非常器重他,希望他能谱写一部西方的现代交响曲,并获得音乐理论博士学位,以便定居德国从事音乐艺术。可他并不留恋德国的富裕生活和名誉地位,甚至不惜与热恋着的情人余织云分手,在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台湾,执着地创作和推广“我们的歌”。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用基调昂扬、优美动听的音符旋律去缔造中国自己的现代音乐比什么都重要。不幸的是,在一次热带风暴袭台引起海啸的危急时刻,他为了救助落水的老幼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显然,江啸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对于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有一种强烈的引领作用。他和余织云的选择显示了民族感情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也显示了华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正确途径。而这一点,在早期的留学生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里,李彤等人虽然也有家国之思,但是,她们缺乏为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抗挫折的坚韧品质。比如主人公李彤,身为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女儿,原来在上海的时候过着公主般的生活,赴美国留学后,突然遭遇国民党政权倒台。她的父母在逃亡台湾的途中双双遇难,一时间,亲人、财富和地位全离她而去,尽管身边还有同学好友,但是,她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和寂寞,最终选择了投水自杀。李彤的身上有一枚碎钻镶成的大蜘蛛,第一次出现在她左边耳际的头发上,第二次出现在她肩膀的发尾上,第三次出现在她的腮上。“大蜘蛛”这个意象明显象征了钳制李彤的负面因素,包括人性的弱点,也暗示了她命定的悲剧。如果说,白先勇在留学生小说中书写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体生命的赢弱,展示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现代人性的思考。那么,赵淑侠的留学生小说则书写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对个人的激励和个体生命反抗绝望的胜利,展示了她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故土的深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1994年10月武汉召开的“赵淑侠作品国际研讨会”上,赵淑侠创作中的“中国情结”和民族意识成为热议话题之一。赵淑侠虽然是从台湾走到国外去的,但她超越了海峡两岸分离的现实局限,在创作中表现了民族统一思想。比如,长篇小说《塞纳河畔》中的柳少征,在巴黎住了二十多年,但一直挂念的是中国台湾和大陆。尽管这两个地方都曾带给他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他却割舍不了与这两个地方的亲人之间的血肉亲情,最后把台湾的女儿和大陆的侄子接到巴黎来深造培养。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联系海峡两岸的纽带,表现了作者两岸一家亲的思想。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峰顶和深渊本是一体
——论《天一言》
优游不迫的冲淡
——论《裸琴》的中国艺术美学
欧洲文明之旅的书写
美的使者吕大明
文坛龙卷风
——龙应台创作论
中欧文化碰撞的火花
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论韩素音中国回忆录的中国情结
故乡与他乡:赵淑侠创作论
心灵的历史
离去之间
——论虹影作品中母女关系及女性意识
朱颂瑜:有温度有深度的散文书写
他乡目光:不一样的太阳
——刘瑛小说的中德文化比较意识
餐馆里的思想者
——论欧洲华文作家章平的创作
夏宇的诗歌创作
东欧华文文学新气象
流浪诗人余泽民
——匈牙利华文作家余泽民作品分析
老木:行走在诗与思之间
从温州的引吭高歌到多瑙河的深情呼唤
——布达佩斯华文文坛上的"老文学"张执任
欧洲通俗小说研究
都市观察和女性关怀
中西推理演绎法:余心乐的推理小说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