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晖轩集/上海老作家文丛.第八辑》:
章培恒先生给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学生讲课时,只有二十四岁,却有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他在大学时,先是学商科,后来学新闻,再后来在上海学院(由许多私立大学合并起来)学中文,上海学院并人复旦大学,1952年章先生毕业后留在复旦任教。由于章先生15岁就参加中国共产党,加上业务能力强,曾经担任中文系党组织的领导职务。因受胡风事件的影响,他被迫退出中文系教学第一线,去图书馆工作。章先生在求学和学术研究生涯中,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最大。第一位是贾植芳先生,研究现代文学,对鲁迅和中外比较文学研究,造诣甚深,直接影响章先生进行中国文学的贯通研究。第二位是朱东润先生,对学术研究,强调独立思考精神,不盲从迷信权威,其治学精神对章先生影响很深。第三位是蒋天枢先生,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两位名师,长期校读三代两汉的书,学识渊博,他要求章先生从历史和语言学方面打基础,以三年时间读《说文解字段注》《尔雅注疏》和《方言》,同时读《通鉴》、校点“前四史”,泛览目录、版本、校勘学方面的著作,为章先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1958年秋季,蒋天枢先生为我们班级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先秦部分,章先生作他的助教。蒋先生讲课要言不烦,往往一语中的。由于当时“大跃进”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蒋先生的讲课难以继续。有半年多的时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陷于停顿。直到1959年春季才重新开课,改由章先生从《楚辞》讲到南北朝末期的诗文。无论是讲《楚辞》,或是汉赋,以及王充《论衡》、赵壹《刺世嫉邪赋》、阮籍《咏怀诗》、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章先生均有透彻独到的见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和章先生密切相处是在1974年,由章先生领导,参加《辞海》古典文学条目的修订工作。原来,早在1971年,周恩来总理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指示把修订《辞海》未定稿列入国家出版计划。1972年7月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辞海编辑室。由于“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全面否定和批判《辞海》未定稿,提出要“把无产阶级专政落实到每一个词条上”。修订工作迟迟难以开展。直到1974年5月教育部和国家出版局在广州召开语文词典规划会议,决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辞海编辑室负责修订《辞海》和编纂《汉语大词典》。为加快《辞海》未定稿古典文学条目的修订进度,于1974年8月成立古典文学修订组。
古典文学修订组设在陕西北路457号辞海编辑室(1978年改称上海辞书出版社)内,由章培恒先生任组长,组员有7人。汤高才先生原系《新民晚报》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上海市新闻出版五七干校调到辞海编辑室,作为责任编辑参加修订。李俊民先生原为《辞海》未定稿副主编,古典文学分科主编,“文革”中受到“四人帮”中张春桥、姚文元迫害,当时仍是被审查的对象。以专业人员名义暂调来的有3人,陈振鹏先生系《新民晚报》副刊的副组长,从上海市新闻出版五七干校调来,范民声先生系复旦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从任教的上海戏剧学院调来,我从下放的中学调来。按当时规定,必须有工农兵代表参加,孙琴安同志是工人代表,谭兰芳同志是复旦大学工农兵学员。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要修订古典文学条目,难度极大。正如李俊民先生在“文革”结束后在一次主编会议上说的:“古典文学方面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程度,连白居易也要批判,苏轼也要批判。……什么‘人生如梦’,就是宣扬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李白就更该批了,他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鼓吹及时行乐,鼓吹天才论,既唯心又腐朽,罪过一大堆。”(李春平《辞海纪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135页)当时“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提出在修订《辞海》条目时要把“大批判”贯彻始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