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五季》:
我们再反过来看一下,如何转相为本呢?其实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很多的制度中都是官吏做主导的,大家知道为什么万历皇帝最后不愿意上朝吗?清朝的时候为什么取消宰相制度?就是因为大臣成了“本”,君主成了“末”,这是一个方面,即使不是从理论上,事实上也是这样的,相互对待这种关系很多时候反而是下层、下级占主导地位,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假如你不能主动顺应这种关系的互相转换,可能会引起很多的误解或者矛盾,相反,假如你顺应这种关系,善于听从下属的批评,善于纳谏,包括古代的皇帝罪己,自我谴责,然后改正了错误,这就是非常良性的互动。
跟这个有关系的,实际也涉及父子关系。当孩子受了批评的时候,要先以他为本,让他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大人要保持克制,注意倾听,而不要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把孩子训斥一番。当然,也不要无动于衷,让孩子失去诉说的意愿。
为什么是君臣父子转相为本?我觉得这个“转相为本”并不是简单的形式意义上的所谓的换位思考,说一切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是这样的。转相为本的“转”关键是看怎样去转,转在哪里。“转相为本”的时候实际就涉及两点,一个是“转”,另外一个是“相”,它们是一个相互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单向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下《说苑》中的原文,“以遂其德”意思是相互成就,相互成就彼此的德行,君主也会帮助你。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个题目最直接的出处,“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君臣关系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化的,不是僵硬的,而是相互为本,是循环无端的。可能在这个事情上,老百姓是根本,在其他方面,可能上级的官吏是根本,是不断的循环的,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不是僵化的。“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子”我们一般认为是孔子,人最重要的德行应该是孝,为什么这样讲呢?“孝行成于内”,孝顺父母的德行在家庭之内养成,“而嘉号布于外”,很美好的名称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泛,“是谓建之于本”,这儿的“建本”就是在培植根本,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提倡家风呢?社会道德的根本实际是家庭伦理,如果说一个人在单位工作非常出色、非常优秀、非常忘我,可是他对他的父亲不孝顺,他对他的配偶不忠诚,他对他的子女不慈爱,这样的人一定是会造成非常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呢?因为他离了根本,所以说“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离开了这个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伦理。
大家注意一下,“本”的含义是什么呢?“本”的含义就是树根。所以君主以大臣为根本,同时大臣也是以君主为根本,这就叫转相为本,不是单方面的“为本”,而是“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三纲五常”,是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变成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一套说法成了主流的说法,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说法。然后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批评都是对于“三纲五常”的批评,到现在还有很多很激烈的批评,有的人说“三纲”要批评,“五常”不能批评,可是批“三纲”时候好像就意味着整个传统文化都是这样讲的,都是说“臣以君为纲,子以父为纲,女性以男性为纲”。其实我们现在看在《说苑》中还有另外一种理论,这儿说得非常清楚:“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荣华槁矣。”就会枯槁,就是没有生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是转化,这儿的转化不是简单意味着换位思考,而是父亲本身就应该以儿子为本,在很多环境底下、很多事情上,君主就应该以大臣为本,这种转换是一种因为事情的外在的需求,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法则,比如树根要为树叶提供养分,树叶也要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树根不断的壮大,这实际上是相互关系的作用,所以这里面讲到“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荣华槁矣。”也就是说,君臣父子实际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是互相作为根本的,既然是互相作为根本的话,那么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该被忽视、不应该被压抑,更不应该被取消,或者更不应该单方面地突出其中一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