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上海诗歌四十年(1978—2018)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2027419
  • 作      者:
    孙琴安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琴安,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长期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已出版个人著作30多部,其中《中国评点文学史》《中国性文学史》《中国诗歌三十年》《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上海旅游文化史》等十部著作获奖。《刘禹锡传》《徐志摩传》《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朦胧诗二十五年》(四册)等也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一定影响。为李白研究会、杜甫学会、徐志摩研究会顾问。目前正承担一项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有其自身的品格、特点与坚守。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的诗歌又取得了重要成就,涌现出了一批重要诗人和优秀诗作,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诗歌现象和流派主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论述、研究和总结,以利于上海诗歌更好地走向未来。本书便想做这样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书中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诗歌分为三个阶段:一、改革开放之初(1978-1989);二、困顿与涣散(1990-2000);新世纪的曙光(2001-2018)。为了较全面地反映出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诗歌发展状况,书中对上海的旧体诗词创作、散文诗创作、网络诗歌,乃至一些重要的诗歌批评家及其诗歌批评家队伍的形成,也都分别列有专节论述,从而更完整地体现出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诗歌发展的整体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概述: 苏醒、回归与崛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诗歌已逐渐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自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的诗歌更是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荒唐时期。在所有报刊上发表的诗歌,都必须符合“文化大革命”的要求,否则就要受到批判,甚至入狱治罪。在这样的政治空气和社会环境下,中国绝大多数诗人只能苟且偷生,随风而倒,对诗的本义已忘得精光,不少诗人与不少作家对文学与诗的认识和理解已非常机械,甚至已经麻木了。只有极少数的诗人,以沉默或其他方式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对诗的独立品格的认识。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粉碎,意味着十年动乱的结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全国人民,包括上海的诗人们,精神为之一振,在新的航道上迈开了新的步伐。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使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哑然失语、沉默多年的老诗人的诗心也苏醒了过来,焕发了激情,重新在诗坛上发出了声音。其中有“九叶诗派”的辛笛,有被冤为“胡风分子”的罗洛,有被错划“右派”的白桦,还有黎焕颐、吴钧陶、肖岗、于之、宁宇、宫玺、冰夫、谢其规、廖晓帆、姜金城等。他们在新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有新的诗作发表和出版,有对以往人生道路的反思,也有对新生事物的关注,对未来人生的憧憬。
  还有一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差不多同龄的诗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风雨的吹打,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泥泞之路以后,沐浴了改革开放的阳光,又在“崛起的诗群”的影响下,开始对“文革”和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荒谬和弊端进行了反思,写出了一些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诗篇,随着“崛起的诗群”而同时崛起,其中有张烨、赵丽宏、钱玉林、季振邦、田永昌、朱金晨、郭在精、陆萍、朱珊珊、刘希涛、钱国梁、季渺海、桂兴华、李疑、缪国庆、许德民、裘小龙、李天靖、徐如麒、裴高、齐铁偕、铁舞、宋琳、陈柏森、玄鱼、姚村、程庸、戴达、严志明、曾正曦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更年轻的诗人也开始活跃于诗坛,他们之中有陈东东、孟浪、默默、郁郁、冰释之、陈鸣华、杨小滨、王寅、陆忆敏、徐芳、张真、京不特、海岸、刘漫流、醉权、傅亮、芜弦、曲铭、孙悦、余志成、张健桐、叶青、风铃(陆新瑾)、王乙宴、古冈、王天水、小伟等。
  在解放思想,文学解冻并复苏的环境气氛下,上海的各种诗社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涌现。据李天靖、朱珊珊的《举目朝向自己的圣地》一文所载,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五六十家诗社,大致可分为学院、民间、半官方等”。所谓学院诗社,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高校里创办的诗社,也就是我们现在有时所说的校园诗社或校园文学,以在校的大学生们为主体。如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自1981年由许德民等创办成立,坚持至今已逾30届。华东师范大学有夏雨诗社,宋琳、张小波、徐芳、缪克构、郑洁等着名诗人均从此中走出。此外,上海师范大学办有文学刊物《蓝潮》,至此,上海财经大学的诗社有诗刊《惊蛰》《说说唱唱》;上海大学有风信子诗社,由本校教授、著名女诗人张烨担任指导老师;同济大学有兰樱音乐诗社,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刊物和园地。
  所谓的民间诗社,主要是指一些诗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办的诗歌组织。他们尽管有相当的能力和水平,但受体制等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才华,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聚集同道进行一些沙龙性质的诗歌活动,或朗诵,或交流,或研讨。这些诗社也都有自己办的刊物,如《撒娇》《大陆》《海上》《喂》等都属此类。
  所谓半官方的诗社,主要是指铁舞等主持的上海城市诗人社、玄鱼等创办的《新城市》诗刊等,以及后来由陆飘创办主持的浦江文学社,季振邦、孙思主持的顾村诗社,徐俊国主持的华亭诗社,严志明创办主持的浦东诗社等。这些诗社一般不同程度都能得到各区文化部门的资助扶持,有时要结合文化部门的要求,配合形势组织一些诗歌宣传活动,但管理上还较为松散。
  与此同时,一些以写旧体诗词为主的上海诗词沙龙也悄然兴起,如枫林诗社、春江诗社等,后枫林诗社等还合力成立了上海诗词学会,使上海的诗歌创作更有生气,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未有过的活跃局面。
  ……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诗坛(1978—1989)1

第一节  概述: 苏醒、回归与崛起1

第二节  荒唐岁月里的抚弦低吟4

第三节  前辈诗人的回归与心声5

第四节  从风雨中走出的青年诗人50

第五节  工人诗人的转型与新时代的步伐75

第六节  校园诗人的活跃86

第七节  民间诗社、诗刊与先锋诗的活跃103

第八节  上海诗词的复苏与振兴111

第九节  上海诗词界的代表诗人(上)113

第十节   上海散文诗的发展(上)127

第二章  20世纪末的上海诗坛(1990—2000)141

第一节  概述: 个体写作与表现自我141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诗社与诗歌活动143

第三节  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诗人(一)156

第四节  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诗人(二)171

第五节  上海的诗评家192

第三章  21世纪初的上海诗坛(2001—2018)201

第一节  概述: 从表现自我到走向多元201

第二节  多元共存的诗社诗刊205

第三节  《上海诗人》的出现与改版207

第四节  逐渐增多的对外诗歌交流210

第五节  活跃于21世纪初的上海诗人(一)212

第六节   活跃于21世纪初的上海诗人(二)227

第七节  活跃于21世纪初的上海诗人(三)239

第八节  代表诗社及其代表诗人259

第九节   上海诗词界的代表诗人(下)305

第十节  上海散文诗的发展(下)317

第十一节  丰富多彩的新诗选本和个人诗集323

主要参考书目328

后记34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