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整理术:高效能人士的8个习惯》:
是什么妨碍了我们做事的效率和成就?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不少人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时间不够用、物力不支持、财力等资源日益缩减、找不到机会,等等。但是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后,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大都只是借口罢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拖延。
刘畅是某知名广告公司的一名设计师,他才华横溢、能力突出,但工作效率却极低,时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一次,一位重要客户要刘畅按照要求设计一幅广告海报,并告诉他当天下班前提交。刘畅接过任务后,心想一天的时间足够用了,便不急不慌地打开网页浏览新闻、打开手机翻看朋友圈……当刘畅开始工作后,一会儿和朋友聊天、一会儿又去倒水喝……下午他的工作状态也是如此,结果下班时还没有做好海报。
晚上九点多,刘畅表示自己今晚得加班了,因为客户已经催促了好几次,他在网络上发给朋友一个抓狂的表情。谁知没过十分钟,他又和朋友聊起刚结束的NBA决赛来,他居然先看了一场比赛。结果是,由于时间太仓促,刘畅做出的海报几乎没有什么新意,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客户很不满意。
对此,刘畅满腹怨言:“唉,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就是工作状态不对!拖延症重症患者!”领导直言不讳地说,“不到最后时刻不肯干活,两年里活生生被刘畅拖黄的项目就有三个。不算前期费用,损失也在十万元以上,这样的人再有才能,我也不敢重用。”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像刘畅一样做事拖延的人随处可见,“这件事情还是明天再想吧”“先看完这个电影,一会儿再写这份报告也不迟”……请注意,这是时间浪费和做事低效的“罪魁祸首”。我们的情绪也会因此陷入负面,负面情绪又会加重拖延行为,势必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以回复信件为例,你是否发现自己经常在信件的开头写下这样的话:“真对不起这么久才给你回信”或者“很抱歉拖了很久才回复”。本来当初接收到邮件时就可以很愉快、很容易做回复,可是当你拖延了几天、几星期之后,众多邮件积累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思路就会混乱,回复时间变长。
拖延是毫无意义的——短暂的逃避之后事情依然要做。同样的工作内容,同样的八小时工作时间,有人可以利索地、完美地完成任务,有人却总要加班加点工作,而且完成效果也不理想。试想,老板会喜欢哪一类人呢?很明显,前者更容易获得上司的嘉奖、同事的敬佩和客户的信赖。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段话:“凡是将应该做的事拖延而不立刻去做,而想留待将来再做的人总是弱者。凡是有力量、有能耐的人,都会在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充满热忱的时候,就立刻迎头去做。”对此,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摆脱拖延的困扰,力争高效做事。
一位英国年轻人常常觉得工作让自己焦头烂额,寝食不安,而且看不到一点成功的希望,他整个人即将崩溃。于是,他决定去请教著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我想请教您,身为一个全球知名的作家,您每天是如何处理好那么多的工作,而且很快就能取得成功呢?您能不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瓦尔特·司各特友好地问年轻人:“你完成今天的工作了吗?”
年轻人摇摇头,“这是早晨,我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呢。”
瓦尔特·司各特笑了笑,说道:“但是,我已经把今天的工作全部完成了。”
听了这句话,年轻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瓦尔特·司各特解释道:“你一定要警惕那种使自己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习惯——我指的是,拖延磨蹭的习惯。要做的工作即刻去做,等工作完成后再去休息,千万不要在完成工作之前先去玩乐。如果说我是一位成功者的话,那么我想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当你开始着手一件事情时,有时觉得无论如何都不想做,怎么办?为此,你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五分钟的整理计划。先将自己的疑虑、抗拒或胆怯暂时放到一边,先不要考虑各种长期计划,做事之前和自己做个约定,“我只要先做五分钟就好了”,或是“先做五分钟,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下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你用心做了五分钟后,往往会觉得再继续做五分钟不是太难办的事情了。这是因为,拖延有时是由现实生活中为将来的事情忧虑而引起的。如果你发现将思绪投入当前的事情中,专心致志就能做完许多拖延下来的事,忧虑心理必然会消失,慢慢就形成一定的行动惯性。
比如,整理屋子是很多人都比较不喜欢的事情。可是,你不会看着又脏又乱的屋子而无动于衷吧?你越拖延,厌恶感越强,做起来越烦躁,就越不愿意做这件事。所以,不如趁厌恶感还未滋生前或比较弱的时候赶快行动,拿起清洁工具简单地整理一下。当发现房间变干净时,你的心情自然会变好,你就想再继续整理一会儿,这样很快就能使房间清洁,一切便会井然有序了。
当然,克服拖延最关键的是增强自制力,只有当自己有愿意改正的动力时,你才能舍弃暂时拖延带来的放松,愿意为日后的幸福忍受眼前的痛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