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全球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并将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21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战略设计和有力组织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发挥出重要作用,互联网商业应用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段。科技的全球化、科技的聚合、互联网的推广等,为中国“十三五”的科技创新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并联”实施,特别是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更是为“十三五”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
高度重视前沿科研
模仿创新曾是实现我国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我国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产业核心技术的引进与合作已然越来越困难,必须对创新的战略进行调整与重构。
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的封锁限制,给我国实现全面技术追赶战略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尽管中国拥有全球科技资源获取和技术引进的优良机遇,但核心技术不能自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因此,鼓励大学、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事前瞻、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未实现目标之一,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技术对外依存度控制在20%~30%以下,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
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实施全面技术追赶和局部技术赶超的创新战略,保护和放大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创新成果,并在局部相对优势区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前沿投入,是实现自主原始创新的根本。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科技研究的投入,在若干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方向上,力争开拓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要进一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世界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稳定经费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事基础研究、工程前沿科技的队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