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管理的未来
0.00     定价 ¥ 4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6419434
  • 作      者:
    陈劲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以创新与和平为根基的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能对全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还能将传统的静态的基于效率的管理学发展成面向创新与发展成动态的、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面向创新与知识的新型管理体系。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tudies的主编、《管理工程学报》副主编、《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的编委。主要研究领域有技术创新管理、企业管理等,论文发表在诸多国内外期刊,并出版专著、译著近百部,是我国创新管理领域论文发表论文、引用率高的作者之一,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迄今,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奖(学术类)。他在国内较早提出并研究“自主创新”的理论范式,是全面创新管理、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的领先研究者,首次提出“整合式创新”“有意义的创新”等创新范式。近年来创立了新一代的创新管理知识体系,2009年编著完成《创新管理》一书,受到广大高校高度关注并被积极采纳为教材,2019年被国际知名教育出版商麦格劳?希尔选为全球发行的英文教材,成为首部“走出去”的、反映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和中国企业创新实践的创新管理教材。其编著的《管理学》教材,力图建立以知识与创新为核心的管理学体系,为传统管理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主要围绕创新阐述管理的道路和未来。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试验的过程。

        作者不仅从理论上进行说明,而且还结合一些企业的案例进行说明。本书从战略、管理、人力、技术等方面阐述创新的意义、方式等。正如书中所说“中国经济的未来不能再依靠向全世界出口廉价产品,也不能依靠结构性的刺激因素,而必须依靠科学和创新思想所构建的新一代产品和服务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全球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并将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21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战略设计和有力组织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发挥出重要作用,互联网商业应用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段。科技的全球化、科技的聚合、互联网的推广等,为中国“十三五”的科技创新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并联”实施,特别是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更是为“十三五”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
  高度重视前沿科研
  模仿创新曾是实现我国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我国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产业核心技术的引进与合作已然越来越困难,必须对创新的战略进行调整与重构。
  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的封锁限制,给我国实现全面技术追赶战略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尽管中国拥有全球科技资源获取和技术引进的优良机遇,但核心技术不能自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因此,鼓励大学、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事前瞻、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未实现目标之一,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技术对外依存度控制在20%~30%以下,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
  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实施全面技术追赶和局部技术赶超的创新战略,保护和放大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创新成果,并在局部相对优势区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前沿投入,是实现自主原始创新的根本。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科技研究的投入,在若干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方向上,力争开拓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要进一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世界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稳定经费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事基础研究、工程前沿科技的队伍。
  ……
展开
目录
目录
 
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1
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9
构建“中国制造2025”创新管理战略 15
中国企业崛起:经验、路径与瞻望 23
打造指数型组织 37
打造创新力的黄金律 47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演化与发展 55
高铁核心技术能力突破之谜 65
打造创新极客 79
要有“互联网精神”,更要有“工匠精神” 89
未来管理职能的提升 93
找寻愿景的哲学 99
构筑组织的生态体系 105
后管理时代的管理模式创新 111
创新管理对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的挑战 119
中国企业当前最需要“紫海战略” 131
动态能力与水之哲学 139
管理的“知识人”时代 155   开放创新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161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三大热点 173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179
管理的本质 183
三元一统——管理、领导和服务的整合 191
超越现代性,构建后现代性 195
“人本管理”登上舞台 201
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 209
迈向第四代管理学 215
战略管理的新框架 221
将管理创新进行到底 23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