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厘清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五通”状况,不仅可以填补现有文献对未系统归纳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五通”状况的缺失,而且对深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的互利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学术价值
从学术价值来看,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五通”关系的研究内容。在视角上,既重视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总体关系的宏观视角,又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分类研究;在理念上,既关注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关系的阶段划分,更强调“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理念下的“五通”建设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
2.应用价值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提出,“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目前总人口数占世界的近10%,人口平均密度为世界的2.5倍,东南亚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盐、建材、宝石、金属及燃料,这一地区还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锡、橡胶及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拥有1000多亿美元商品交换能力的巨大市场。通过对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五通”状况的研究,以政策沟通为首要前提,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贸易畅通为重要内容,资金融通为关键动力,民心相通为人文基础,将会,助推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五通”建设。
本书主要就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的历史渊源、现实交往以及“五通”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给读者完整呈现我国与东南亚十一国从古至今“五通”的全景信息。本书共十一章(每个国家一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历史渊源、现实交往及“五通”状况。每章第一节详细介绍了东南亚十一国各国的建立、古代时期与中国的交往情况。第二节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的正式建交情况,并按照不同时期国家交往的特征进行了阶段划分。第三节针对中国与东南亚十一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分类梳理和总结。
自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到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新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纯经济接触阶段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独立后的新加坡,面临选择国家建设道路的紧迫任务,作为决策者的李光耀贯彻了以下几点外交思想:第一,国家利益至上。“任何时候执行的外交政策,首先是为组成一个国家的一群人民的长期的民族利益而制定的。”“政策是为负责那时国家命运的政权形式或政治领导形式而制订的”。第二,实用主义政治哲学。根据李光耀的外交理念,新加坡在某一时期应该选择何种理论和政策,主要的依据是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况和国家的需要。最典型的例子即是,英国从新加坡撤军之后,李光耀认为美国是新加坡安全最强有力的外援,立刻采取了亲美的政策。第三,均势论。李光耀认为国家的势力均衡是最理想的安全架构。新加坡的作用不在于直接参与“均势”,而是鼓励或支持对新加坡有利的均势。这种均势还可以是某个大国为主导的灵活的均势a。以上的外交思想在实践中体现为依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和垄断集团的政治势力来建国。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