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新工业思维(第二版)》适合所有工业企业的CEO、CIO、高级管理人员、各层级工作者,智能技术供应商的高管与从业者,研究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以及高等院校工业、制造、智能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等各类相关群体阅读。
新工业革命是工业领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变革,是包括生产侧和用户侧的整体系统的颠覆,对传统工业企业来说是生存死亡的挑战。本书提出,应对新工业革命不能从局部的实践开始,而必须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思维革命。所谓思维革命,就是运用系统论和思维实验的方法,把智能技术群给工业带来的颠覆性革新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彻底地想清楚。本书把针对新工业的思维革命总结为新工业思维,并细分为虚实融合时空观、构造生产与用户的新关系、发挥知识资本的价值、提供智能效用产品、重新定义机器和工厂、有边界的个性化智慧生产、构造产用融合制造范式、建立创客化组织、新管理、未来竞争优势十个方面。
第1章 新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与新工业文明 1
1.1 新技术革命:互联网、互联网+与万物智能 3
1.1.1 互联网 3
1.1.2 互联网+ 4
1.1.3 万物智能 7
1.2 发现横向世界和纵向世界 9
1.3 从新技术革命到新工业革命的逻辑 13
1.4 德国工业4.0:一个可以参照的新工业蓝图 15
1.4.1 德国工业4.0战略首先是德国的 15
1.4.2 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核心的技术基础 16
1.4.3 指向个性化定制的智慧生产 16
1.4.4 支持分布式网络化制造的智慧工厂 17
1.4.5 端到端、横向、纵向三个维度的集成 17
1.4.6 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 18
1.5 新工业文明与生态系统 21
1.5.1 新工业文明=智慧工业文明 21
1.5.2 正在形成的生态系统 23
第2章 新时空观:虚实融合 25
2.1 定义虚实融合时空 27
2.1.1 物理学的五维时空 27
2.1.2 虚实融合时空的节点 30
2.1.3 虚实融合时空的运行机制 31
2.1.4 虚实融合时空的特征 32
2.2 虚实融合时空思维 34
2.3 数字主线与数字孪生 37
2.3.1 数字主线 37
2.3.2 数字孪生 38
2.4 CPS:虚实融合时空中的系统 40
2.5 信任与价值传递:区块链 41
2.6 场景:虚实融合时空的局部空间 44
2.7 新零售:基于虚实融合的未来零售业 46
2.8 新工业:基于虚实融合的未来工业 48
第3章 生产和用户的新关系 51
3.1 技术的高端化,应用的普适性 53
3.2 大众生产与“我们思维” 55
3.3 丰饶经济与个人生产者的崛起 60
3.4 从需求链到价值环流 62
3.5 突破碎片化屏障 65
3.6 用户的安全问题:隐私 69
第4章 创新的原动力:知识资本 73
4.1 知识经济与知识资本的崛起 76
4.1.1 知识的价值 76
4.1.2 知识资本的崛起 77
4.1.3 “知识资本”主义 78
4.2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80
4.3 知识创造的螺旋 82
4.4 知识资本与职业迁移 84
4.5 知识资本的构成与成长 85
4.5.1 知识工作者 85
4.5.2 知识工作自动化 86
4.5.3 知识资本成长机制 88
4.6 个体知识工作者的前景 90
4.6.1 零工经济 91
4.6.2 零工社区 93
4.7 “创新、创造、创业”运动 96
4.8 应对知识资本保护的全新挑战 98
第5章 提供智能的效用产品 99
5.1 新产品创造浪潮 101
5.2 升级产品观念 104
5.2.1 产品观念的进化 104
5.2.2 效用产品观 106
5.2.3 大规模个性化生产 108
5.2.4 自主生产 110
5.2.5 社群生产与价值生态 111
5.2.6 三种交付形态 112
5.3 煎蛋模型与“全新”的含义 114
5.4 汽车产业的效用产品革命 116
5.5 价值链的颠覆(以电视业为例) 121
5.6 新工业创业家的产品定位 124
第6章 重新定义机器与工厂 127
6.1 重新域定与赋能万物的逻辑 129
6.1.1 理解重新域定 129
6.1.2 赋能万物的逻辑 131
6.2 让机器拥有智能 133
6.2.1 连接一切 134
6.2.2 虚实融合 137
6.2.3 可伸缩的算力 141
6.2.4 边缘计算 146
6.2.5 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 150
6.2.6 自治的智能机器 153
6.3 智慧工厂 155
6.3.1 立足于社会化协作生产 156
6.3.2 超越互联与智能 158
6.3.3 面向未来的技术架构 161
6.4 共享工厂 164
6.4.1 工厂即资源 165
6.4.2 连接即生产 166
6.4.3 制造即服务 168
6.5 虚拟工厂 169
6.5.1 沙漠工厂 169
6.5.2 软件定义 170
6.5.3 互联网上的工厂 171
6.6 工业互联网:“超级生产机器”与“超级工厂” 173
6.6.1 联网工业 173
6.6.2 “超级生产机器”和“超级工厂” 175
6.6.3 全网制造资源配置 178
6.6.4 初始演进:工业互联网的若干种模式 180
第7章 有边界的个性化智慧生产 185
7.1 个性化的智慧生产 187
7.1.1 个性化与大规模的统一 187
7.1.2 社会化生产 188
7.1.3 全过程的智慧化 189
7.1.4 动态的配置 190
7.1.5 虚实融合空间的生产活动 191
7.1.6 匹配商业模式 191
7.2 工匠精神与精益思维 192
7.2.1 工匠精神 192
7.2.2 精益思维 196
7.3 工业基准和个性化空间 198
7.3.1 工业基准 198
7.3.2 个性化空间 200
7.3.3 “董雷对赌”分析 202
第8章 构造第五制造范式:产用融合 205
8.1 范式理论与制造范式演进规律 207
8.1.1 范式理论 207
8.1.2 制造范式的三次跃变 209
8.1.3 四个关键影响因素 210
8.1.4 新制造范式形成的可能性 213
8.2 从商业模式探索开始:C2B到C2M 216
8.2.1 C2B:用户权利的崛起 216
8.2.2 C2M:用户主导生产 218
8.3 未来制造的魔力拼图 220
8.3.1 面向共享的生产 221
8.3.2 服务型制造 223
8.3.3 协同生产 224
8.4 产用融合:第五制造范式 226
8.4.1 为什么产用融合是未来 226
8.4.2 走向产用融合的道路 229
第9章 全员激活:建立创客化组织 243
9.1 众造应对众需 245
9.1.1 不可逆转的趋势 245
9.1.2 众造与众需的双重动力 247
9.1.3 拆除边界,迎接浪潮 248
9.2 塑造有活力的小团队 249
9.2.1 从科层制到创客化组织 249
9.2.2 理论解释:内部分工社会化 252
9.2.3 企业创客化,以激发活力为出发点 254
9.2.4 目标一致的弱耦合,塑造有活力的小团队 256
9.2.5 趋势:大型企业的碎片化 257
9.3 构造创客化企业世界 259
9.3.1 量子物理的启示 259
9.3.2 创客化企业世界蓝图 262
9.3.3 自治运行的创客化世界 265
9.4 大数据驱动:消除创客化世界的熵增 266
9.5 创业就是要找到创客化工业世界的位置 268
第10章 管理的进化:分利、自治与协同 271
10.1 管理进化的轨迹:从分工协作到分利协同 273
10.1.1 早期的野蛮管理:分工协作 273
10.1.2 人力是一种资源:分权协作 275
10.1.3 知识资本的力量:分利协同 279
10.2 大数据驱动的自治管理 283
10.2.1 数据驱动创客 283
10.2.2 实时性与自成长 285
10.2.3 5M1E的数据驱动分析 286
10.3 基于技术的自治是未来管理的细节 289
10.3.1 自治系统 289
10.3.2 机械外骨骼 289
10.3.3 3D打印 290
10.3.4 滴滴出行 292
10.4 分利、自治和协同的共生机制 293
10.5 人工智能:自治的强化 295
10.6 智慧企业——有能量并聪明的工“场” 296
第11章 未来竞争优势:新工业能力与“黑洞效应” 301
11.1 凭空塑造的力量:“双11”的竞争力解读 302
11.2 流行三原则:引爆虚实世界 307
11.3 流量思维是一个创富逻辑 309
11.4 n+n=4n2:生态圈构造的能量 314
11.5 能力竞争框架与逐级迭代 318
11.6 “黑洞效应”:小企业大能量 321
11.6.1 虚实时空中的“黑洞效应” 321
11.6.2 正反馈原理 323
11.6.3 小企业大能量 325
11.7 基于规模的竞争优势可能都是劣势 328
11.7.1 传统核心竞争力要素评价的失效 328
11.7.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失效 330
11.8 未来归根结底是新工业人和新工业思维的竞争 332
参考文献 334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亲身经历一场伟大的新工业革命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之人生幸事。但正因如此,很有可能使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长期深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研究,是这场新工业革命的一位杰出思想者。《新工业思维》(第二版)不仅有对工业4.0、CPS、数字孪生、边缘计算、零工经济、创客化组织等热门话题的深刻解读,更有作者自己的思想与理论构建,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富有远见的洞察力,勾画出新工业革命的一幅完整图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全社会鼓吹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环境中,作者看到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首倡者西门子、GE所面临的困难,以难得的冷静指出新工业的建设“需要很多年才能形成清晰的*终范式和蓝图”。感谢作者将长期积累和深度思考而成的宝贵成果奉献出来,相信读者会和我一样“开卷有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晓华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有幸身处在一个风云变幻的产业变革的代,众多企业英雄勇立潮头,从自身理解和发展诉求出发,推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老友杨青峰是一位冷静专注且深耕IT领域多年的经济学者,他的《新工业思维》(第二版),再一次给我带来视角新颖、引领浪潮的思想盛宴。在这一版中,作者总结反思了全球工业革命走过的历程,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特别是提出了产用融合的新工业范式,指出企业未来竞争优势——聚合产业生态的能力,可谓引领了一场思维的革命,开启了新工业革命的序章。
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处处长 唐建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尚未退去,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又有抬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何去何从,有识之士正在寻找推动未来发展的破解之道。推动新工业革命是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共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它能否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变革,不仅关乎制造业企业自身发展,关乎新工业革命能否顺利推进,更关乎实体经济和国家竞争力提高。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强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取得重大发展,为推动新工业革命进程奠定了基础,为制造业未来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新工业思维》(第二版),系统深入分析总结了新技术革命中大量新鲜有效的实践经验,对未来制造业新时空观、生产和用户新关系、创新原动力、智能效用产品、智慧机器、智慧工厂、智慧生产、产用融合第五代制造范式、企业创客化组织、未来企业管理新模式、如何打造未来竞争优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讨论、思考、研究,探讨描绘了未来新工业发展蓝图,体现出宝贵的探索创新精神、专业的思考方式、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洞察来来的思想之光,是寻求破解新工业革命成功之道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如工业系统性变革、虚实融合的新时空观等,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新工业十大竞争能力分析等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重要的是其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无疑对推动新工业革命、对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对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推进两化融合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正如作者杨青峰教授所说,一场深刻的思维革命才是新工业革命的序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面对新工业革命,重要的是思维革命。只有打破那些在我们脑海中占据位置的旧工业思维,我们才有可能走在新工业时代的前面。
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郭钧岐
通向新工业革命之路正处在萌动状态,路径和预测尚充满不确定性,工业界、互联网界、IT界等诸多专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探索首推应遵从实践,但也需要深度的思考,笔者就是一位勤奋的思考着。以我与作者多年的合作与沟通,不敢妄评作者的成就,但相信在持续研究和深耕中能够撕开真理的一角,起码未来的新工业场景能够在作者的视野里。请大家在研读之后直接感受。
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 李红
新旧动能转化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智能化建设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产业智能化的使命就是要构建产业级的数字生态,打通产业间、内外部连接,以新兴产业的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达到1+1>2的效果,从而支撑动能转换更好、更快地实现。《新工业思维》(第二版)从理论思考和方法论的角度全面诠释了传统产业如何借助产业智能化去实现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值得每一个身处产业智能化转型大潮中的企业管理者学习、思考与借鉴。
中国中纺集团棉花事业部副总经理兼信息化中心主任 骆学农
作为信息技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我们自认对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经常被每一个技术的创新进步和独角兽的出现所鼓舞,也为倒下的曾经的独角兽而叹惜。每隔两三年,都会疑惑:下一个技术创新是什么?随着新技术迭代频率的加快,这种疑惑产生得越来越频繁。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把人类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机器把人类从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技术把人类从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有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还伴随着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人工智障的想象还是频繁出现。这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幸拜读杨老师的新作《新工业思维》(第二版),有登高览胜的豁然之感。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新工业思维,从十个重要方面对新工业思维进行剖析,力图给读者一个系统全面的思维引导,避免读者因为从业经验、知识结构,而过度关注某些局部。在没有全面思考要什么不要什么的状态下,仓促行动,难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知识资本是创新原动力的阐述。信息技术正在致力于将显性知识更高效、更智能地应用于工业场景中,而对隐性知识的利用则束手无策。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中,如何发挥个人和组织的主动性,把隐性知识抽取、提炼、并形式化地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从而进一步驱动信息技术的突破,这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指出了突破信息技术所遇到的瓶颈的努力方向。
甲骨文公司正在稳步推广自治数据库,自治的理念也在本书中找到了印证。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与到新工业发展进程中。引用杨老师书中所写,未来的工业将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知识创造的主导者 ––人类,自然也将更加重要,知识资本的力量也会更加强大。
甲骨文(中国)政府关系及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黄玮
《新工业思维》(第二版)从系统与高维的角度,历史与未来的视界,给我们开启了新工业革命的新思维,系统的论述了新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与新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指明了方向。
中科汇联董事长 游世学
在产业互联网浪潮下,工业企业如何借助新思维,实现成功的转型升级?《新工业思维》(第二版)这本书系统性地解析了知识驱动、工厂模式、制造范式、组织管理以及竞争优势等方面开展思维革命的可能性。诚挚向管理者推荐这本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精品之作。
销售易创始人及CEO 史彦泽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来临,未来必将借助智能技术群对产业进行全面升级,未来的智慧型企业或者智能企业(Intelligent Enterprise)的形态究竟是什么?《新工业思维》(第二版)一书阐述了通过新工业革命与一、二、三产业如何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新形态,进而引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重构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体系的给出了制造型智慧企业的未来新形态。感谢作者通过多年研究和积累的宝贵成果,深度分析新技术革命如何实现新工业革命的逻辑,提出未来制造的新范式。
蓝凌软件副总裁 张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