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绿色竞争力情况。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2019》由总论、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测算与分析、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测算与分析、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测算与分析、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测算与分析以及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和附录组成。各部分围绕城市绿色竞争力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对全国290个城市的绿色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和专题研究。
总 论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绿色发展以效率、和谐、持 续为目标,其发展理念和内涵也符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也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 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当前面临着资源环 境的强约束压力,绿色发展形势十分紧迫。作为消耗资源环境的主体,城市的 绿色发展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 国未来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提出,为城市破除资源环境约束,以可持续的方式 创造财富及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将绿 色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本报告建立了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城市绿色竞争 力的特征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战略,以 期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城市绿色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城市绿色竞争力概念是竞争力概念演变而来。所谓“竞争力”,一般意义
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比较差 距、吸引力与收益力的一种综合力。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城市在 全球活动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关于城市 竞争力的研究随之兴起。在内涵上,城市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 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a。将绿色引入 竞争力领域,以绿色的方式提升竞争力,即绿色竞争力——其内涵集中表现在 发展度(强调包容性,特别是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社会效果)、协调度(强调经 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持续度(强调保持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三 方面。绿色竞争力是对不同主体绿色发展水平和层次的综合度量,反映了不同 主体以高效、清洁、有弹性、可持续的方式获得增长并创造社会福利的能力。 当竞争的主体为城市时,产生了“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概念。本报告认为,城 市绿色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创造物质和生态财富,增进社会福利,进而获取竞 争优势的系统合力”。当前,全球正面临着一次绿色时代的巨大变革,绿色发 展是当下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竞争力将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 研究城市绿色竞争力,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繁荣、增益居民福祉、实 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从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内涵出发,构建城市绿色竞争力理论框架,如 图 1-1 所示。
课题组认为,城市绿色竞争力不能仅反映一个城市在自然基础、环境保 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竞争力,它应该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其内涵需要通过综合度量及比较来体现,因此,可将城市绿色竞争力视为一个复杂系统。这个 复杂系统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应涵盖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 度。本报告中,城市绿色竞争力由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自然资产与环境压 力、资源与环境效率、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四大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构成。系 统内部的各要素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只有这些要素之间实现了正向反馈和有 效耦合,才能逐级往上促进绿色竞争力系统的良性运转。
图 1-1 城市绿色竞争力理论框架
如图 1-2,本报告以 OECD“绿色增长测度框架”a 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城 市绿色竞争力系统的一般框架,这个框架简要描述了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 维度层面,城市绿色竞争力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图 1-1 和图 1-2 为本报告进一步解析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 1-2 城市绿色竞争力系统的一般框架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基本体现,反映了城市创造价值和 增进社会福利的能力。当然,增长的过程必须是可持续的,许多处于快速城市 化阶段的城市为了获取比较竞争优势,以急剧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换取高速增长,从长期来看,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必将削弱综合竞争力。 只有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是环境意义上可持续的,那么居民才可能获得真正 生活质量的改善。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维系一个城市持久竞争力 的核心动力。当前,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素的加快积累和成熟,科技创 新正在孕育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已经并还将重塑全球的经济形态、改变世界竞 争格局。为了抢占竞争优势,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科技研发投入、累积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在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创新也是 打造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有助于城市现有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经 济从依赖资源与环境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循环发展模 式,核心是通过技术升级改善资源效率、提升污染控制和治理能力、降低环境 风险和危害、恢复和改进自然资产存量等。同时,科技创新还有助于拓展城市 的绿色经济,包括创新和扩散绿色技术,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 业,融入全球绿色价值链,促进绿色产品和消费,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 新的就业机会,培育经济新动能。
自然资产反映了一个城市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是绿色竞争力形成的基 础条件。自然界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为经济活动提供投入要素。历史 上,全球大部分资源使用增长出现在高收入国家,当前,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 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资源消费增长的中心。快速的城市化以不可持续的方式消 耗着自然资源,淡水、耕地、能源、森林等主要资源的缺口严重。提升绿色竞 争力不仅强调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更强调创造和累积生态财富,即 更多地投资生态系统,确保关键生态资本不减少甚至持续增加,这对于塑造城 市可持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压力直接反映了城市发展对环境系统造 成的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及废弃物排放至环境系统 中,如果超过了环境的吸收和降解能力,将使环境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和功能 持续减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 而,城市发展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使得环境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变暖深 刻威胁着人类福祉,它改变了原有的气候格局,使得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通过直接和间接渠道对人 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塑造城市绿色竞争力要求通过创新的制度、政 策、技术等以新的方式处理环境问题,使经济活动引致的环境压力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降低环境风险和危害,从而增强城市环境的复原力和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支撑力。
资源与环境效率衡量了城市价值创造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程度,提升资源 和环境效率不仅能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有弹性,同时也 能减轻生产活动对环境系统造成的压力和损害。从资源效率来看,绿色竞争力 本质上要求通过提高生产率水平、减少资源消耗、促进高附加值资源使用而促 成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从环境效率来看,绿色竞争力本质上要求以清洁生产 替代末端治理,从而不断改善环境生产率、提升环境绩效。一个富有绿色竞争 力的城市应当比其他城市具有更高的资源环境效率,这意味着其经济增长与资 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能够实现脱钩。脱钩主要分为两类:相对脱钩,即资源 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绝对脱钩,即经济增长的同 时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减少。短期内,随着资源环境生产率的提高,技术驱动 和转向资源密集程度更低的经济活动,相对脱钩是易于实现的,而绝对脱钩, 需要对现有增长模式实行根本性的变革,包括技术、生产、消费乃至文化等, 才能最终实现城市价值创造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提升城市的绿色竞争 力,既应当排除经济发展造成资源危机和环境损害的挂钩情形,也应当排除通 过经济下滑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缓解效应,更应当排除经济下滑的同时资源环 境仍旧受到损害的双负效应 a。
政策响应是城市实现绿色增长目标和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政府 是政策制定和引导市场活动的主体,环境投资与治理是政府政策行为的具体表 现,体现了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对环境管理的有效度,有助于优化经济 活动的行为、纠正市场偏差、累积生态财富等。当然,政策响应不仅仅体现在
环境管理层面,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绿色为目标,推出长期、连续、有效、创新 的系列政策工具,包括利用价格工具提升资源环境系统的价值、激励绿色技术 研发、完善碳税和交易机制、鼓励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等,这些政策能够实现 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有效衔接,有助于激发城市绿色增长的潜能,进一步形 成绿色竞争优势。包容的绿色增长必须同时兼顾社会福利问题,一个具有绿色 竞争力的城市最终的获益者是城市居民,即绿色竞争力的提升不能以损害社会 福祉为代价,要有益于社会的安全、健康、平等、公平、自由。生活质量是社 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绿色竞争力的城市能够为其居民创造更多的物质 财富、提供就业、减少贫困、降低财富分配不公等。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 境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一个运作良好的生 态环境系统将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和令人愉悦的环境产品和服务,干净的饮 用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城市环境都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诚如课题组在前文中指出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内涵包括了度量的含义, 也包括了比较的内核。WEF、IMD 的全球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 竞争力研究、OECD 的绿色增长研究等都相继开发和设置了竞争力的和绿色增 长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中国官方也设置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于 2017 年 首次发布了“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因此,仅仅从概念或理论上认识城市绿色 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基于其概念及理论的重要特征建立衡量城市绿色 竞争力的具体评价指标,并对指标数据进行搜集,对数据做出测算和分析。本 报告以测度和评价城市绿色竞争力为目标,根据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内涵和理论 框架,在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资源与环境效率、政策 响应与社会福利四大子系统下设置了系列评价指标,构建了中国城市绿色竞争 力指标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和科学测度方法,对中国 290 个城市的绿色竞争力 进行了测算和评估。希冀《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 2019》能为中国城市评估绿色竞争力提供一套可执行的方法,为引导各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 要求,在新理念指引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新时期迈向可持续高质量的发 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城市竞争力和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下,经过专家研讨及课题组论证,本 报告最终确定了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逻辑性原则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非只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指标的简单堆 砌,而是在已有扎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绿色竞争力构成的各个方面,整 体全面、逻辑严谨地总结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同一 层级的各个指标可以独立反映上一层级指标的不同方面,各个指标相互支撑共 同反映上一层级的指标特征。
(二)代表性原则
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形成是相关要素系统运行的集成结果,因此构成城市绿 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必须采用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指标。既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 庞杂,又要避免指标过于单一对于测评结果和测评价值的削弱。同时,指标的 代表性也意味着相应数据的可得性,这些对于研究目的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可比性原则
课题组在设计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时,力求所选指标具有明显的
可度量性,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指标,以求在较长时期内和更广区域内更好地 分析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的特点,为今后开展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动态监测和对 比提供扎实的系统支撑。
(四)导向性原则
课题组在进行指标选取时,同时注重指标蕴含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绿色发展 潜力,指标体系设计紧密结合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实际,选取的指标 具有导向性。既有助于发现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中存在的短板,通过评价可以 引导城市绿色发展,又可以通过具备前瞻性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城市绿色 竞争力的培养和形成,为城市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三、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理论,结合绿色增长的理论内涵,并借鉴 OECD 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世界经济论坛”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课 题组分别从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资源与环境效率、政 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四个方面全面设计并最终形成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 具体而言,“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反映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经济增长的 源泉,包括技术进步、教育等因素,体现的是绿色竞争力第一大支柱,即“经 济”层面的内容;“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资源与环境效率”主要反映各个城 市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体现的是绿色竞争力第二大支柱,即“资源环境”层面 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资源环境”内容既包括城市本身的资源环境状 况,同时也包含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环境的使用状况。且由于绿色竞争力更加 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如果单纯只设计 1 个一级指标并不能全面衡量资源环
境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因此,在经过专家研讨及课题组反复论证之后,将“资 源环境”分解为 2 个一级指标,即“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和“资源与环境效 率”。前者体现城市的自然资本和环境负荷,后者则重点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的 资源环境的生产效率。“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反映政府和社会对环境的投资管 理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状况,体现绿色竞争力第三大支柱“社会”层面的内容。
在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基础之上,2018 年,经过专家组多次研讨 和论证,课题组对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的选取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并 根据指标的可获得性,最终形成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 4 个一级 指标、8 个二级指标以及 44 个三级指标。
同时,考虑到“十九大”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绿色发展的 新形势、新进展,课题组最终确定一级指标权重设计的思路为:在城市绿色竞 争力的三大支柱中,给予第二大支柱“资源环境”相较于“经济”和“社会” 另两大支柱更高的权重,而第二大支柱设置了 2 个一级指标,故将“自然资产 与环境压力”“资源与环境效率”的指标权重分别定为 20%、20%,同时,分 别给予“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及“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各 30% 的权重。在 此基础上,确定三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平均权重,然后“倒推加总”计算出相 应的二级指标权重。具体指标体系设置如表 1-1 所示。
表 1-1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经济基础与 科技进步
经济基础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 地区财政收入
3.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4.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5.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6.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科技教育 7. 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8. 万名从业人口中科学技术人员数
9. 全市科技从业人员数占全省比重 10. 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11.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
11
续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自然资产与 环境压力
资源储量 12. 人均耕地面积 13. 人均水资源量
14. 人均绿地面积 15. 森林覆盖率
环境压力 16. 单位土地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 17. 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
18. 单位土地面积化学需氧量排量 19. 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20. 单位土地面积氮氧化物排放量 21. 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
22. 单位土地面积氨氮排放量 23. 人均氨氮排放量
资源与环境 效率 资源效率 2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2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环境效率 2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2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2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化物排放量 2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氮排放量
政策响应与 社会福利
环境投资 与治理 30. 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占市政公用设施 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31. 城市园林绿化投资占市政公用设施建 设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32.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投资占市政公用 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33. 城市垃圾处理投资占市政公用设施建 设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34. 节能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35.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
36.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 37. 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
38. 城市污水处理率 3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质量 4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 人均住房面积
4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3.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
44.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2.5)年均值
注:本表内容由课题组在 2018 年在多次专家研讨会上讨论确定。
目 录
CONTENTS
总 论
一、城市绿色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2
二、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9 三、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0 四、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测算方法……………………………………………… 12 五、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13
(一)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测算结果 ………………………………………15
(二)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的分布与比较 ………………………………………25
六、本报告的框架结构及分析重点……………………………………………… 51
第二章 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测算及分析
一、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的测算结果……………………………………… 54
(一)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区域间差异分析 ………………………………… 66
(二)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区域内差异分析 ………………………………… 67
(三)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4
二、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比较分析………………………………………… 77
(一)城市经济基础指标比较 …………………………………………………… 77
(二)城市科技教育指标比较 …………………………………………………… 84
第三章 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测算及分析
一、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的测算结果……………………………………… 94
1
(一)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区域间差异分析 ……………………………… 106
(二)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区域内差异分析 ……………………………… 107
(三)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对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113
二、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比较分析…………………………………… 118
(一)城市资源储量指标比较 ………………………………………………… 118
(二)城市环境压力指标比较 ………………………………………………… 124
第四章 资源与环境效率测算及分析
一、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的测算结果……………………………………… 134
(一)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区域间差异分析 …………………………………… 146
(二)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区域内差异分析 …………………………………… 147
(三)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对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影响分析 ……………… 154
二、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157
(一)城市资源效率指标比较 ………………………………………………… 157
(二)城市环境效率指标比较 ………………………………………………… 164
第五章 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测算及分析
一、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的测算结果………………………………… 174
(一)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区域间差异分析 ……………………………… 186
(二)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区域内差异分析 ……………………………… 187
(三)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对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194
二、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比较分析…………………………………… 198
(一)城市环境投资与治理指标比较 ………………………………………… 198
(二)城市生活质量指标比较 ………………………………………………… 205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战略
一、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的现状……………………………………………… 214
2
目 录
(一)绿色竞争力空间差异缩小趋势显现 …………………………………… 214
(二)城市群绿色发展协同效应明显 ………………………………………… 215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绿色竞争力密切相关 ……………………………… 215
(四)城市规模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门槛效应明显 ……………………………… 216
(五)政策支持助力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成效显著 …………………………… 216
二、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216
(一)区域差异阻碍绿色竞争力协同提升 …………………………………… 216
(二)绿色技术成为制约绿色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短板 ………………………… 217
(三)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亟待加强顶层设计 ………………………………… 217
(四)生态问题制约绿色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 218
三、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218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 218
(二)推进绿色金融新模式 …………………………………………………… 219
(三)发挥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活力 …………………………………………… 220
(四)推动绿色技术的新引领 ………………………………………………… 220
(五)夯实城市绿色发展的新人本 …………………………………………… 221
参考文献………………………………………………………………………222
附 录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测算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227
后记……………………………………………………………………………… 246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