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回顾与展望
0.00     定价 ¥ 6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3640
  • 作      者:
    邓曲恒,金成武,王琼,孙婧芳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回顾与展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进行回顾,分析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并对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展望。该书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分配格局以及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并对收入分配指导思想与社会公平观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经济改革通常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进而导致收入分配结果的变化。设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起到激发经济活力、推进改革的良好效果。该书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初期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例,分析了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的发挥对改革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区分了好的收入分配和坏的收入分配。改革伊始,“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成功地克服了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强了激励机制,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经济活力的充分释放。在进一步的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得到扭转。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既有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合理成分;同时也有收入分配秩序失范的因素,含有不合理成分,因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在总体收入差距中的份额不容忽视。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消除贫困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底线。该书论述了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兜底思维,阐述了政府主导的农村扶贫开发、城乡低保以及精准脱贫等政策对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促进。
展开
精彩书摘
  《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回顾与展望》:
  宏观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分配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收入分配状况。宏观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分配,包括通过市场机制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初次分配,以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形式对收入进行调节的再分配。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再调节,也是缩小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是主要分配方式,劳动报酬理应是国民收入中最重要的来源。与此同时,由于资本在居民家庭中的分布比劳动的分布更不平均,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因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的变化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果说宏观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状况,那么居民收入分配就是考察国民收入在微观个体间的分配。按照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同分解方式,居民收入差距又可以分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等形式。不同形式的收入差距变化是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下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的结果,也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政策变革的重要原因。
  本章将从宏观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分配两个方面考察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具体而言,宏观分配格局包括初次分配格局及其变化、再分配格局及其变化、再分配对宏观分配格局的影响以及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其变化四个方面。居民收入分配则是在使用基尼系数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将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从不同角度考察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一 宏观分配格局变动趋势
  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格局是指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分布。国家统计局从1992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反映了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其中,实物交易部分核算了商品流转状况,体现了国民收入在不同部门的分配。本章使用资金流量表中的实物交易数据考察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格局。由于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调整了2000年以后的资金流量表,因而在分析时以2000年为分界线,分别考察两个时期的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的变化情况。
  中国历来重视宏观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宏观分配格局的政策调整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体现了对政府收入尤其是中央政府收入的增长的重视,这是1994年以来分税制改革的目的,也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开始由强调政府收入的增长转向居民收入尤其是劳动报酬的增长,这与2000年以来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有直接关系。此后,中央越来越重视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增长。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收入差距变动趋势
一 宏观分配格局变动趋势
二 居民收入分配变动趋势
三 结论

第二章 社会公平观的演变与收入分配指导思想
一 马克思的社会公平观和收入分配指导思想以及苏联的实践
二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公平观和收入分配指导思想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公平观和收入分配指导思想
四 结论

第三章 改革初期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对改革的支撑
一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支撑和推进了改革
二 改革开放中收入分配变化中的问题

第四章 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一 收入差距扩大的非制度因素
二 收入分配秩序的失范
三 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收入差距走向
四 结论

第五章 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兜底思维
一 政府主导的农村扶贫开发
二 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居民的财产分布格局
一 对居民财产分布格局的测度:数据与方法
二 居民财产的快速增长以及财产分布差距的显著扩大
三 居民财产的构成
四 不同组别之间的财产差距
五 结论

第七章 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
一 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
二 在初次分配环节缩小收入差距
三 充分发挥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