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的背景3
1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区域性股权市场产生的基础3
112企业转型、升级给区域性股权市场带来新的契机5
113中央扶植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7
114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转型升级8
12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意义9
121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10
122“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实施需要区域性股权市场助力10
123促进中小微企业全面发展需要区域性股权市场助力11
13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历程12
14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现状13
141整体发展综述13
142成就总结15
15当前区域性股权市场面临的问题17
151政策难题17
152运营难题18
153风控难题18
154定位难题19
第二章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21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24
211市场概况24
212政策支持25
213业务介绍26
22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27
221简介27
222运作体系28
223商业模式30
23北京股权交易中心32
24齐鲁股权交易中心33
25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34
26石家庄股权交易所35
27大连股权交易中心36
28宁波股权交易中心37
第三章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三者比较
31简介41
311沪深证券交易所41
312新三板42
313区域性股权市场43
32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43
321多层次资本市场43
322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成43
33上市(挂牌)规则45
331主板、新三板、各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挂牌)条件比较45
332总结61
34交易规则62
341主板市场交易规则62
342新三板交易条件67
343区域性股权市场交易条件68
35会员规则72
351会员制交易所和公司制交易所比较73
352主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会员条件比较74
第四章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
场外交易市场的比较
41发展变迁比较95
411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变迁95
412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变迁102
42监管制度比较103
421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监管制度103
422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制度106
43准入标准比较108
431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准入标准108
432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准入标准111
44交易方式比较113
441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交易方式114
442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方式119
45信息披露比较121
451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信息披露122
452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124
46转板机制比较131
461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转板机制132
462美国场外交易市场转板机制136
第五章监管
51监管概述143
511监管含义143
512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管的必要性144
513监管理念145
514监管原则146
52监管的理论基础149
53主要国家和地区场外交易市场监管体系151
531全球场外交易市场的四种监管模式151
532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模式154
54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监管体系172
541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监管的历史回顾172
542中国区域市场监管体制现状180
55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监管内容182
551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的自律监管182
552市场准入监管186
553市场行为监管188
第六章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战略分析、定位及交易功能评价
61战略分析及定位193
611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战略分析193
612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战略定位197
62交易功能评价199
621交易功能指标选取200
622矩阵的构建与运算202
623影响因子分析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206
第七章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展望
71政策解读211
711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212
712跨区经营将成为历史213
713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产品214
714谁来做投资者214
72现存问题与解决路径215
721现存问题215
722解决路径217
73发展思考与政策建议220
731发展思考220
732政策建议223
74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235
741实现与新三板的对接235
742定位于做服务中介和金融交易平台237
743新技术引领股权市场的未来238
75美国市场发展经验借鉴239
76小结240
附录
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245
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平台持续
信息披露工作指引(试行)256
案例一:资本市场助力企业转型发展的“霸州模式”259
案例二: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实体经济
发展的山东实践262
中英文对照268
参考文献270
后记27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