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急性中毒的识别与防治
0.00     定价 ¥ 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0885094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急性中毒的识别与防治》系统阐述了常见急性中毒与突发中毒事件的特点、中毒识别和诊断、现场应急救援、急诊危重症救治、中毒事故处置、预防和应急预案等,重点介绍了急性中毒的快速识别和诊断原则,强调院前救治与急诊救治的无缝对接。如急性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化学品中毒、动植物类毒物中毒以及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接触机会、中毒机制、中毒判断、救治方案和预防措施。并通过中毒事故及典型案例分析,凸显了急性中毒现场处置、病情评估、特效解毒药应用和危重症处理的重要性。
  《急性中毒的识别与防治》可供职业病医师、职业卫生师、急诊医师、内科和全科医师等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急性中毒的识别与防治》:
  三、中毒判断
  (一)临床表现
  1.酸类灼伤
  1)无机酸灼伤
  在无机酸灼伤中,硫酸、盐酸、硝酸灼伤最为常见,三者共占酸灼伤的80%以上。无机酸灼伤后由于痂皮掩盖,早期对深度的判断较一般热力烧伤困难,不能因无水泡即判为浅度烧伤。另外,创面颜色的改变与创面深浅也有关系,潮红色最浅,灰色、棕黄色或黑色较深。
  (1)硫酸灼伤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与水后可放出大量热量。在所有酸灼伤中,硫酸灼伤发生率最高。硫酸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浑浊,以致失明。浓硫酸产生的烟雾含有三氧化硫,可引起明显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水肿;重者可引起喉痉挛或声门肿胀,引起窒息死亡。口服硫酸后引起消化道灼伤,甚至形成溃疡或发生穿孔。硫酸灼伤的焦痂呈黄色,后转为棕褐色或黑色。痂皮的色泽、外观、硬度均类似Ⅲ度烧伤焦痂。痂皮柔软者烧伤较浅,韧者如皮革样烧伤较深;色浅者烧伤较浅,色深者烧伤较深。
  (2)盐酸灼伤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能溶解多种金属并同时释放热量。盐酸可呈氯化氢气态,引起气管一支气管炎、睑痉挛和角膜溃疡。盐酸焦痂为淡白色或黄蓝色,后转为灰棕色。浓盐酸产生的高浓度氯化氢酸雾吸人后,大部分滞留于上呼吸道黏膜,对局部黏膜有刺激和烧灼作用,引起炎性水肿、充血和坏死,甚至引起肺水肿、喉痉挛或水肿,甚至导致窒息而死亡。
  (3)硝酸灼伤硝酸为无色液体,与水混合后释放热量,氧化性强。浓硝酸与空气接触后产生刺激性的二氧化氮,经呼吸道吸人后,与肺内的水分接触形成硝酸和亚硝酸,易引起肺水肿。硝酸焦痂呈现黄色或橙黄色,后转为黄褐色或暗褐色。
  (4)氢氟酸烧伤氢氟酸是氟化氢的水溶液,无色透明。氟是十分活泼的卤族元素,具有强烈腐蚀性,可以引起特殊的生物性损伤,具有原生质毒作用。由于氢氟酸中的F-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其损伤作用是进行性的,氢氟酸与皮肤接触后形成的多种盐(氟化钙、氟化镁、氟化铅除外)均溶于水,所以F-可以不断离解,并渗透到深层组织,如不及时正确处理,灼伤面积和深度将继续加大。氢氟酸灼伤皮肤黏膜损害程度与氢氟酸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部位及处理方法有关。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受害组织越柔软或致密,作用就越迅速而强烈。接触高浓度(50%以上)氢氟酸,会马上出现疼痛和皮肤黏膜损伤。接触较低浓度(40%以下)时,可在数小时后出现疼痛及皮肤黏膜损伤。典型的皮肤损伤的演变过程为局部皮肤最初出现红斑,渐渐发展为白色的质地稍硬的水疱,水疱中充满脓性或干酪样物质,再发展为淡青灰色坏死,而后形成棕褐色或黑色厚痂,脱痂后形成久治不愈的溃疡,局部疼痛难忍。高浓度氢氟酸灼伤常呈进行性坏死,溃疡愈合极为缓慢。严重者可累及局部骨骼,尤以指骨多见。表现为指间关节狭窄,关节面粗糙,边缘不整,皮质增生,髓腔狭小,乃至骨质吸收等类似骨髓炎的征象。可能引起指(趾)甲下损伤。严重的氢氟酸烧伤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导致致命的低钙血症。对于浓度大于50%,烧伤面积大于或等于1%、烧伤面积大于5%的任何浓度的氢氟酸烧伤和吸入浓度在60%以上的氢氟酸烟雾者,常可引起低钙血症,并下出现手足抽搐、心律失常、嗜睡、呕吐、腹泻、流涎、出汗、低氧血症及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同时,低钙血症也是氢氟酸灼伤的主要致死原因。
  (5)铬酸灼伤铬酸的溶液、蒸汽、粉尘(铬酸盐)均可引起烧伤和中毒。铬化合物中的铬离子有2价、3价和6价,其中以6价铬离子毒性最大。且6价铬离子溶解度高,对皮肤黏膜组织有很大的腐蚀性,同时,铬离子在体内可使蛋白变性,干扰酶系统,穿透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并在还原的过程中产生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所以,铬酸或铬酸盐在引起皮肤黏膜灼伤的同时,可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
  铬酸灼伤后皮肤表面为黄色,早期创面疼痛难忍。当发现有溃疡时,则已很深。溃疡外口小,内腔大,可深及肌肉及骨骼,愈合很慢。黏膜可形成多发性小溃疡,鼻黏膜充血、肿胀,继而发展为灰白色溃疡,多发生鼻中隔处,形成出血或鼻中隔穿孔。从创面吸收的铬离子引起全身中毒,即使中小面积烧伤亦可造成死亡。通常表现为头昏,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继而发生神志不清和昏迷,往往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绀。肾脏是铬酸从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早期尿中就可出现各种管型、蛋白质和血红蛋白,最后发生无尿和尿毒症而死亡。
  2)有机酸灼伤
  (1)草酸灼伤草酸虽酸性较低,但在高浓度时仍有腐蚀性。皮肤灼伤会引起局部腐蚀、发炎、溃烂、坏死;眼睛灼伤可引起疼痛,角膜、结膜发炎或溃疡等症状。口服草酸可产生口腔疼痛、溃疡、吞咽困难、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吐血、便血、胃肠道穿孔、休克等。皮肤、黏膜接触草酸后易形成粉白色顽固性溃烂,且经创面吸收的草酸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草酸钙沉积在肾小管管腔致使肾脏功能障碍,同时使血钙降低,引起抽搐、昏迷、心慌等并发症,严重时导致死亡。
  (2)冰乙酸灼伤浓度较高的乙酸具有腐蚀性,能导致皮肤烧伤,眼睛永久失明及黏膜发炎。冰乙酸灼伤痂皮颜色的变化与损伤深度的深浅有关,一般潮红色最浅,灰黄色次之,而棕黄色或黑褐色且有斑纹的往往提示较深。误服冰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冰乙酸对眼睛亦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轻者引起流泪、眼痛、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重者引起角膜溃疡、混浊,甚至失明。若在皮肤黏膜灼伤的同时吸人大量浓乙酸,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出现呕吐、血性腹泻、溶血,甚至休克。
  (3)甲酸灼伤甲酸无色而有刺激气味,且有腐蚀性,人类皮肤接触后会起泡红肿。甲酸可引起皮肤、黏膜的刺激症状。接触后可引起结膜炎、眼睑水肿、鼻炎、支气管炎,重者可引起急性化学性肺炎。浓甲酸口服后可腐蚀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引起呕吐、腹泻及胃肠出血,甚至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呼吸功能衰竭而致死。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和溃疡。偶有变态反应。浓度5%~7%的甲酸可致皮肤灼伤。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急性中毒的概述
第二节 急性中毒的识别和诊断原则
第三节 急性中毒危重症的急诊处理
第四节 急性中毒事故卫生应急
第五节 急性中毒事故的预防及应急预案

第二章 急性中毒常见临床表现及处理
第一节 神经系统
第二节 呼吸系统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
第四节 消化系统
第五节 泌尿系统
第六节 造血系统
第七节 皮肤与黏膜
第八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

第三章 药物中毒
第一节 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
第二节 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类药物中毒
第四节 阿片类药物中毒
第五节 其他药物中毒

第四章 农药中毒
第一节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
第二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第四节 百草枯中毒
第五节 杀鼠剂中毒

第五章 化学品中毒
第一节 金属及类金属中毒
第二节 有机溶剂中毒
第三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第四节 刺激性气体中毒:
第五节 其他化合物中毒

第六章 动物和植物类毒物中毒
第一节 河豚毒素中毒
第二节 毒蛇咬伤中毒
第三节 毒蕈中毒
第四节 乌头碱类中毒
第五节 白果中毒

第七章 食源性疾病
第一节 食源性感染
第二节 食源性中毒

第八章 中毒事故及典型案例
第一节 急性有机氟中毒
第二节 急性氨中毒
第三节 毒蕈中毒
第四节 乌头碱中毒
第五节 有机磷中毒
第六节 百草枯中毒
第七节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
第八节 溴气中毒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