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你在干啥呢
从一定意义上说,“雅”“俗”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转化渗透的。“大俗”可以变成“大雅”,一味“求雅”也是一种“媚俗”。
向阳屯题壁诗
为什么这么说?给大家举一个我“独家秘籍”的,也就是我自己发现的例子。前些年,长春市有一家很有点意思的饭店,叫作“向阳屯”。这家饭店的装修风格很有匠心,基本上是对几十年前东北农村生活场景的还原。包房墙上糊着五六十年代的旧报纸,留下一块地方做“墙报”,有漫画,有文字,内容或者是生产队的公告,或者是一些家长里短。谢广坤在赵四家喝醉啦,刘能两口子又吵起来啦,谢大脚的小卖店丢东西啦,等等,很有喜感。有一次,我在向阳屯的某个包房看到了这么一首诗,从题材上说是田园诗,从体裁上说是一首七言绝句,姑且称之为《向阳屯题壁》吧!
我们来做一点分析。
第一句,“高高山上一棵槐”。这个开头怎么样呢?应该说“不怎么样”。大白话,没什么诗意,勉强给个及格分吧!开头这一句让我们想起《红楼梦》第五十回:大观园要搞一次“咏雪诗会”,找了当家的“琏二奶奶”王熙凤提供赞助。看在“冠名赞助商”的面子上,大家恭请王熙凤先吟一句诗,作为联句的开头。王熙凤犯难了,只好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
王熙凤这句“一夜北风紧”也不怎么样,但大家评价不低:“这句虽粗,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高高山上一棵槐”也是这个意思。第一句及格,如果后面三句越写越好,逐步调高,还是可以写成一首好诗的。但让我们意外的是,第二句远不如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树下趴个孙有才”!
看到这儿,我们的心已经提溜起来了。七绝一共只有四句,第一句勉强及格,这第二句顶多能给个二三十分,远远达不到及格线啊!只剩下两句十四个字了,后面要写得多好才能把它“写成”一首诗呢?到了这儿,我们还是存有最后一点希望的,但看到第三句,我们完全绝望了。第三句是什么?“有才你在干啥呢?”零分!不仅是大白话,完全没有诗意,而且这好像是我唯一一次看见把“呢”字写进诗里。太不像话了!到了这句,这首诗已经完全走进死胡同了。只剩下一句话七个字的空间了,难道真的能有回天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把它写成一首诗,甚至还写成一首好诗吗?
真的能做到!因为最后一句是“我看槐花几时开”!
我们从头到尾把这首诗看一遍:
高高山上一棵槐,
树下趴个孙有才。
有才你在干啥呢?
我看槐花几时开。
怎么样?不仅成了一首诗,而且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虽然字面“大俗”,但是意境“大雅”,这不是远比那些堆砌辞藻、空洞无物的“媚雅”之诗更能打动人、更有美感吗?说不定后代编我们这个时代的《诗经》,这首诗能选进去,很多所谓的“雅诗”还选不进去呢!
当年看了这首诗,觉得有点意思,我用电子邮件跟几个朋友分享了一下。有个朋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反馈。她说上大学的时候听过一首西北民歌,歌词跟这首诗非常像,也是七言绝句。第一句完全相同,“高高山上一棵槐”;第二句不一样,“手扶槐干望郎来”;第三句“娘问女儿干啥呢”,也有“干啥呢”仨字,但对象不一样;第四句也完全相同,“我看槐花几时开”。
于是,这首诗我们有了两个版本。那个朋友提供的,我称为“槐干版”,向阳屯这一首我称为“孙有才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版本:应该说,就意境营造、情节的完整、诗味的浓郁来说,“槐干版”比“孙有才版”要好一些,但从审美的“惊奇感”而言,“孙有才版”无疑要更胜一筹。
怎么理解呢?我们注意到,“槐干版”的第二句“手扶槐干望郎来”,这个场景本身是很有点儿诗意的。第三句有一个小小的落差,也用了“干啥呢”仨字,最后一句写女孩子遮掩了一下,于是说“我看槐花几时开”。这里面有心理活动,有可以“脑补”的很多情节,比“孙有才版”要好,但是,它的“诗意”一直没有被瓦解,始终还保持在一定的幅度,给人带来的审美冲击就没有“孙有才版”那么强烈。“孙有才版”的特点在于,不断在“解构诗意”,到了“有才你在干啥呢”,“诗意”已经降到了零,但是他用最后七个字实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给我们制造了强烈的“惊奇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