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触摸青铜(丛书名:国粹文丛)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7128526
  • 作      者:
    吴克敬
  • 出 版 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徜徉在国粹文丛,观瞻戏台楼庭,饱览戏里乾坤;品味画魂书韵,体悟砚边人文;拾趣纷繁字林,探访民风民俗;触摸青铜瓷器,邂逅人间草木。愿你能在生命的余裕和闲暇里,从容步入“国粹文丛”的形象之林和艺术之境,领略神髓,品味意蕴……

展开
作者简介

吴克敬,陕西扶风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发表小说、散文集数十部,曾获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项。2010年,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羞涩》《大丑》《拉手手》《马背上的电影》等四部作品改编拍摄成电影,其中《羞涩》获美国雪城电影节zui-jia摄影奖;长篇小说《初婚》由曲江丫丫影视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已在央视和东方、河南等卫视播出。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吴克敬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青铜器研究者,他饱含对青铜器的深厚感情和研究热情,记述了小臣艅犀尊、四羊方尊、皿天全方罍、后母戊方鼎等二十余尊青铜器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对青铜的“触摸”,让我们豁然看见青铜器背后的那一段段厚重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触摸青铜(丛书名:国粹文丛)》:
  阳燧:点燃华夏文旦月的火光
  晋人崔豹的《古今注·杂注》有载:“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生火,以艾炷之则得火。”这段文字十分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阳燧的质料、形状及用途。另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故阳燧见日,则燃日而为火。”后人高诱注解:“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还有王充的《论衡·说日》,也说:“验日阳燧,火从天来。”那么,记载在典籍中的阳燧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因为缺少实物证明,便一直在人们的猜测中游离着,直到1972年10月的一天,随扶风县天度公社民工营到刘家沟水库工地施工的王太川,一镬头挖出那个青铜阳燧后,这个悬在人们心头上的谜团才得以慢慢解开。
  生活在周原遗址上的王太川,那时还是一个回乡知青。像他一样的回乡知青,其时大都在“改天换地,重新安排旧河山”的水利工地上。王太川所在的刘家水库大坝,只是冯家山水利工程的一个子工程,关中西府的岐山、宝鸡、凤翔、扶风等县的农业都将因此受益,征招而来的民工有数十万,在三百余华里的工程线上干得热火朝天。那天分派给王太川的活路是在水库以北的土壕里挖土,已经挖了大半天了,再有几镬头就能收工回营,洗去脸上的泥污,吃一顿掺了红苕疙瘩的饭食。那一年红苕大丰收,在来工地时,王太川下地起红苕,起出了一个大如狗头的红苕,这是一个好兆头,村上人为此兴奋了好一阵子。掺了红苕疙瘩的饭食还真是不赖,解饥呢!王太川这么想着时,他的镘头尖在土里崩出几点火星来,再刨,就刨出了一件青铜编钟,一件兽形车辖,还有就是一件当时还说不出名堂的青铜阳燧。
  这样的发现,在王太川是兴奋的,在罗西章就很平常了——但因这件青铜阳燧当时还说不出名堂,就很不平常了。陕西考古界素有“西霸天”称号的罗西章,其时在扶风县文化馆工作,他参与了许多青铜器的发掘工作,便是在庄白村一地,就有庄白一号窖藏、庄白二号窖藏、庄白三号窖藏等数次重大发掘,哪一次发掘的青铜文物都在几十件以上,最多一次竞达一百余件。但当王太川挖出“宝贝”的消息传到罗西章的耳朵时,他还是一刻不停地赶了来,给王太川奖励了一把新镬头后,背起三件体量不是很大的青铜文物回到了县城的文化馆。
  显然,富有考古工作经验的罗西章也还不能揭开阳燧的谜底,他在写作这次发掘报告的文章时,手拿那个形圆凹面中央有钮的铜器,反观正看,怎么也搞不清这是个什么物件。因为此前的考古发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器物,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罗西章在他的文章原稿上写下了“器盖”一语,但在时过八年,即1980年《考古与文物》杂志发表时,由编辑部改为“铜镜”而公布。对此,罗西章是疑惑的,他既疑惑《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的认识,也疑惑自己的认识。
  在此期间,王太川已经把他获奖的那把新镬头挖成了老镘头,而且他也已从民工受到贫下中农的推荐,离开农村,到西安的交通大学深造去了。刘家沟水库工地挖宝的经历,在他的心里亦然淡得成了一个记忆。一个不比刨出个大红苕更深刻的记忆。在我后来采访王太川时,他说,真太巧了。那一年我刨出一个大红苕后不久,就又刨出了那个阳燧……不无感慨王太川把这么一个重大发现说得是这样的淡漠,这在我是意外的。
  我是在他的办公室里采访他的。我没有接他的话,只是端起热腾腾的茶抿了一口,想,巧的还有罗西章,他在1995年4月14日又挖出了一个青铜阳燧,这才使1972年10月由王太川挖出的阳燧还原了自己的真姓名。
  那是一次抢救性的发掘。就在周原博物馆所在地的扶风县黄堆乡,考古人员发现编号为老堡子60号的古墓有盗掘的痕迹,他们不敢怠慢,决定要与盗墓贼抢时间。可他们还是迟了一步,挖掘中发现,在墓室东北角,盗墓贼挖了一孔直达墓底的盗洞,砸毁椁箱,盗走了几乎所有的随葬器物。便是这样,以罗西章为首的考古人员也不敢粗心,仔细地清理着墓室遗存。万幸的是,盗墓贼终究是盗墓贼,他们还缺少那么点考古专业知识,再则可以想象,干那个缺德的事,其心必是慌乱的,没有心情翻转墓葬者的骨架,给罗西章留下了那个喜出望外的青铜阳燧。
  我采访了罗西章,在他法门寺的家里听他说,那个阳燧就压在墓主的右臂下面。他感慨这是墓主的贡献,墓主用他死却两千余年的尸骨保护下这个点燃华夏民族文明火光的阳燧,与此一同保护下来的还有两件精美的玉器。我受邀看了珍藏在周原博物馆的阳燧和玉器,知道两件玉器,一为雕琢精美的龙纹玉璧,一为造型漂亮的玉钺;至于那件青铜阳燧,则要比王太川从刘家沟水库工地挖出的那件朴素得多,那一件的背面有着烦琐的鳞纹装饰,而这一件却为素面。
  自然是,深埋地下数千年的阳燧,出土时通体布满了一层厚厚的绿绿铜锈,但从凹面锈斑的空隙可以看出,表面原来是很光洁的,没有锈蚀的地方呈现出油黑光亮的景象,这便是行话所说的“黑漆骨”了。
  ……
展开
目录

阳燧:点燃华夏文明的火光

琱生簋:百姓激情王者悲

利簋:文明战胜暴虐的见证

班簋:隐身在杂铜里的宝贝

何尊:废品堆里的“中国”

小臣艅犀尊:一件铜雕艺术的绝品

四羊方尊:吉祥如意达永年

蚕桑纹尊:小虫儿乖乖惠斯民

貘尊:往事不堪回首中

皿天全方罍:割心剜肉伤别离

夔纹铜禁:血雨腥风斗鸡台

西瓜敦:汨罗江水抱清尘

咸阳宫鼎:笑颜融化无尽的心酸

后母戊鼎:翘世独立的殷商重宝

毛公鼎:典诰篆籀绝世稀

画像壶:先民生活的风俗图

莲鹤方壶:风吹雨打华彩在

鸱鸮卣:情不能舍家国梦

秦杜虎符:追忆曾经的烽火狼烟

铜奔马:翔空踏燕的壮美与浪漫

铜卧牛:尘封不住的强健与凄凉

青铜龙:永远的精神图腾

青铜凤:蹈云浴火唱大风

雕像面具:三星疑云问蜀月

虢季子白盘:扑朔迷离身后事

吴越剑:天光侠气惊世殊

青铜编钟:震古烁今的天籁神器

触摸青铜(代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