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中华文史故事·第一辑》:
诗人杜甫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行次昭陵》,其中有这样几句:
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
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
大意是说:唐太宗麾下武将犹如龙虎,建立了赫然武功;贤能的文臣云集,辅佐唐太宗达到了贞观之治。……犯颜直谏不但不会引来杀身之祸,还可受到鼓励。唐太宗选拔贤才,让他们各自施展才干。
在这首诗里,杜甫赞扬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虚怀若谷、举贤纳谏的政治家风度。在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言的大臣,其中宰相魏征尤为突出。他经常在朝堂之上,指出唐太宗的过失,据理力争;即使引起了太宗的愤怒,他仍旧神色不变,继续说理。因为唐太宗平素钦佩他的才学,看到他临危不惧,胆略过人,确实是杰出人才,所以常常能听取他的意见。
唐太宗虚怀纳谏,魏征则直言进谏,在朝廷上树立起贤臣聚集、直谏成风的开明政治局面。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他无限感慨地说:“把铜当做镜子,可以正衣冠:把历史当做镜子,可以知道古今盛衰成败的缘由;把人当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唐太宗派人把魏征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把他作为唐朝的功臣纪念。他独自一人登上凌烟阁,默默地凝视着魏征的遗像,回忆起这位功臣的音容笑貌,含着热泪吟出一首挽诗:
劲条逢霜摧美质,召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方召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唐太宗览奏识马周
唐朝诗人李贺在他的《致酒行》一诗中写道:
……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
诗中提及的便是唐太宗览奏识马周的故事。
唐太宗是位开明的皇帝,他在平日里勤于政事,认真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一天晚上,唐太宗读到中郎将常何的奏章时,发现他的文辞精辟,说理透彻,正中时弊。唐太宗看到最后,不禁拍案叫好。可又一想,常何是个粗通文墨的武官,素来不谙治国之道,怎么能写出如此绝妙的奏章?他心中顿生疑团。立即派人召常何进宫问个明白。
常何觐见唐太宗,施礼后如实禀报:“臣本是才疏学浅之人。奏章是我家门客马周写的,他是个很有才能的读书人。”
唐太宗一听,喜上眉梢,立即派使者去请马周。
马周原是一个穷困的读书人,但生性孤傲。他来到长安后,住在新丰(治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的一家小客栈中。店主人只顾招待那些阔绰的商贾而对他冷眼相看。马周愤然离去,投奔中郎将常何家当了门客。
贞观三年,太宗命令文武官员都要上书议论治旱之策。常何是个勇气超人的武官,但不会作文,为这事很发愁。马周得知后,自告奋勇地为常何代写了这份奏章。
唐太宗召马周进宫后,当场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又因常何推荐国家栋梁之材有功,赐给他上等好绢三百匹。
当时,马周年仅三十一岁。唐太宗唯才是举,后又破格将他升任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马周上书奏事,条理分明,针对性强,“听之明了,令人忘倦”。唐太宗曾说:“朕一时不见马周,就非常想念他。”
后来,唐太宗览奏识马周的故事被文人们所引用,常借此来讽喻自己仕途失意,不被重用的境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