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泊人物中,宋江是个复杂的形象,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冲突。说得简单些,他的心中似乎存在两个不同的宋江:一个是效忠王朝的宋江,另一个则是不满现实的宋江。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身在衙门,却同情草野;加入绿林,却心怀朝廷。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度过的。
开始时,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为官府充当执法吏。他为了结交江湖好汉,却通风报信放走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没想到晁盖一伙却大杀官军,上了梁山。这个举动使宋江大吃一惊,认为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宋江因此事感到左右为难,陷入内心冲突的苦恼之中。
晁盖上梁山以后,立即派刘唐送来信件和金条,以答谢宋江救命之恩。宋江只收感谢信而退回金条。回家不小心将装有梁山来信的招文袋遗落在阎婆惜手里。婆惜以此要挟宋江,宋江唯恐得了结交梁山“贼”的罪名,急忙之中杀了婆惜。他的内心冲突进一步加剧。
杀惜以后,是逃跑还是到官府自首?宋江选择了逃跑。但他不愿逃奔梁山,宁可舍近就远,躲到河北柴进的庄园。从这种选择可知宋江对现实极为不满,不过,并没有达到叛逆的地步。
当宋江躲到清风寨,受刘高婆娘陷害,差点没命,他对现实的不满又进一步加深。后来他被救上梁山,却坚持不愿落草,宁肯流放江州,醉后“吟反诗”。有人将宋江写的诗理解为抒发造反的情怀,恐怕未必切合宋江当时的心情。吟反诗之说,是江州通判黄文炳的诬陷。宋江自己,不过是乘着酒兴抒发内心的悲愤而已。否则,很难理解不愿留在梁山的宋江,到了江州却准备谋反。
梁山好汉到江州劫法场,从刽子手刀下救了宋江。宋江上山之后,内心冲突并没有解决。一面是领导吊民伐罪之师,攻城夺府,扫除残害百姓的黑暗势力,立下赫赫战功;一面却怀着犯了罪孽的心情,渴望有朝一日得到朝廷的宽恕赦免。因此,一再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现象:梁山军一次次打败官军的进攻,而作为梁山首领的宋江却向被俘的朝廷将领请罪,甚至向他们跪拜。宋江的乞怜丑态引起许多梁山好汉的不满,后来有的一抓到官军就杀掉,不再作为俘虏押回梁山。
通过以上简略的述评,人们可以发现,宋江上山以前的内心冲突,不断加深对现实的不满,直至上山直接反抗官府;上山以后的内心冲突却逐渐往效忠王朝方向倾斜,直至后引导梁山军接受招安。这就是宋江的内心冲突发展过程,也就是他走的特殊的曲线效忠的人生道路。
在梁山军与朝廷的矛盾冲突中,宋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宋江以梁山寨主的身份,掌握了梁山军的大权,以软硬兼施的手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