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陈维昭先生的红学新著,集25年《红楼梦》研究之精华。
2.观点客观公允,对各种红学研究现象进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学术立场鲜明。
3.融趣味性、文学性和哲思于一体。
4.涉及研究方面众多,析理甚深,可见一代学人的学术气象。
本书收入作者近25年来的红学论文,主要是对红学史的反思。内容包括红学史讨论、索隐与探佚的红学个案研究以及关于《红楼梦》的艺术研究。其中很多论文都具有高屋建瓴的学术意义,除了对《红楼梦》作品结构、文本解读的研究外,作者在多篇论文中还探讨了“红学”的边界与当下《红楼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很多争议论题从更广阔的层面进行了分析,其中也有对红学名人名家的重新审视,结论也多有对红学研究成见的破与立。诸多红学名家文章中观点明确,立场分明,论述深刻入理,对当下红学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导 言一、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关于学术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余英时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撰文予以专门的探讨。 余先生强调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之间虽有联系,但其分界则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认同那种把意识形态分为消极、中立和积极三种类型的做法。贝尔(Daniel Bell)指出:“意识形态把思想转化为社会动力。”余先生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演绎:“这种说法似乎已暗示学术思想是‘体’,是‘第一义’的,而意识形态则是‘用’,是‘第二义’的。如果用西方概念来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妨说:学术传统是‘上层文化’(high culture)或‘高级思想’(higher level of thought),而意识形态则是‘下层文化’(low culture)或‘通俗思想’(popular thought)。不少人类学家与思想史家认为后者是从前者渗透下来的,因此后者往往表现为前者的庸俗化与歪曲。”他举例说,先秦儒家经典(特别是孔、孟、荀的著述)属于“上层文化”或“高级思想”的范畴,汉代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官方意识形态则显然是“下层文化”或“通俗思想”了。“三纲五常”(或《白虎通》所说的“三纲六纪”)自然是从先秦儒学中渗透下来的,但其中显然已有庸俗化与歪曲的成分。 所谓学术,则是对世界或文化的分析、整理、解释、阐述。 本研究无意于从学理上厘清“意识形态”一词的全部指涉,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指的是思想的一种存在形态,它具有一种普遍感召力、支配力,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被普遍认同、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思想形态。根据红学史本身的特殊性,《红楼梦》研究中关于作者、版本的考证以及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等,可以归入红学的“学术”层面,而关于小说的思想、精神、价值评估、人物评价、艺术分析等可归入意识形态层面。意识形态与《红楼梦》相交汇,既使这部小说的意义得以呈现,也使新的解读得以生成;既使《红楼梦》从明清说部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也使这小说离家出走;既使这部小说成为阐释中国文化的绝好标签,也使这部小说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它使这部小说既可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契合,从而使新思想的阐发经由传统经典而得以完成,它也使红学可以为庸俗的政治意识形态、乡愿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娱乐主义意识形态和党同伐异的学风所利用,从而被工具化。余先生所梳理、阐释出来的关于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的关系、关于意识形态的性质的三分法、关于意识形态的“通俗思想”“庸俗化”“歪曲”等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红学史上纷乱的阅读现象。导 言一、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关于学术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余英时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撰文予以专门的探讨。 余先生强调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之间虽有联系,但其分界则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认同那种把意识形态分为消极、中立和积极三种类型的做法。贝尔(Daniel Bell)指出:“意识形态把思想转化为社会动力。”余先生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演绎:“这种说法似乎已暗示学术思想是‘体’,是‘第一义’的,而意识形态则是‘用’,是‘第二义’的。如果用西方概念来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妨说:学术传统是‘上层文化’(high culture)或‘高级思想’(higher level of thought),而意识形态则是‘下层文化’(low culture)或‘通俗思想’(popular thought)。不少人类学家与思想史家认为后者是从前者渗透下来的,因此后者往往表现为前者的庸俗化与歪曲。”他举例说,先秦儒家经典(特别是孔、孟、荀的著述)属于“上层文化”或“高级思想”的范畴,汉代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官方意识形态则显然是“下层文化”或“通俗思想”了。“三纲五常”(或《白虎通》所说的“三纲六纪”)自然是从先秦儒学中渗透下来的,但其中显然已有庸俗化与歪曲的成分。 所谓学术,则是对世界或文化的分析、整理、解释、阐述。 本研究无意于从学理上厘清“意识形态”一词的全部指涉,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指的是思想的一种存在形态,它具有一种普遍感召力、支配力,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被普遍认同、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思想形态。根据红学史本身的特殊性,《红楼梦》研究中关于作者、版本的考证以及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等,可以归入红学的“学术”层面,而关于小说的思想、精神、价值评估、人物评价、艺术分析等可归入意识形态层面。意识形态与《红楼梦》相交汇,既使这部小说的意义得以呈现,也使新的解读得以生成;既使《红楼梦》从明清说部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也使这小说离家出走;既使这部小说成为阐释中国文化的绝好标签,也使这部小说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它使这部小说既可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契合,从而使新思想的阐发经由传统经典而得以完成,它也使红学可以为庸俗的政治意识形态、乡愿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娱乐主义意识形态和党同伐异的学风所利用,从而被工具化。余先生所梳理、阐释出来的关于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的关系、关于意识形态的性质的三分法、关于意识形态的“通俗思想”“庸俗化”“歪曲”等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红学史上纷乱的阅读现象。
总序
导言
综论
红学史诸论题的主要症结
《红楼梦》的现代性与红学的解释性
论红学的边界 性
红学史论
论“新红学”的知识谱系
周汝昌:新红学的巅峰
余英时红学观点的意义及其负面影响
“曹雪芹祖籍问题”阈限及其移步换形
论“主流红学
“红学”何以为“学
索隐与探佚
索隐红学发展史通观
“红学探佚学”与结构论
索隐红学、探佚红学与文学创作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与清史叙事
索隐、考证与“新红学”的本质
红楼艺术论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红楼梦》的悲剧构成
红楼梦 脂砚斋 中国文章 学
“钗黛合一”与“意淫”:主体性的消解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