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填补空白的学术著作: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明代文话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以及填补相关领域空白的价值,可说是所有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不可跳过的著作。
2. 问题意识鲜明、学术功底扎实:依照明朝文人的标准,好文章究竟要师法古人还是表现当下?怎么应付科考,把八股文写得既符合规矩又富含底蕴?明朝特色的文章学理论(即文话)是如何形成的?八股文、出版、教育有哪些互动?龚宗杰博士的《明代文话研究》或能从专业角度认真解答上述问题。
“文话”与诗话、词话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重要体裁,始于宋人,盛于明清。《明代文话研究》在细致梳理数百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多元的话语体系、寻章摘句的文本生成、引譬连类的表述策略、复古与创新的典范取向、适应科举的文化选择等方面,结合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揭示明代文话的特征与价值,读者也可由此一个侧面管窥明朝的文化景象。
第三节 视角切换:明代文章学建构的多元思路
近年来,明清诗文领域已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其中明清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自20世纪末以来,有关明代文学批评、文学思想及文学思潮的探讨可谓盛况空前,成绩斐然。但其所铸成的理论“大厦”,往往会使后来者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将一些研究附着于当前已建立起来的批评框架之中,这自然不利于明代文学批评的持续发展。作为一支新晋的势力,明文话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类似的难题,如何为明代文章学、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活力,而非简单的文献补益与知识叠加,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以下三个方面的视角转换,或许可视为通过文话研究来推动近世文章学多层次建构的努力方向。
一是从士人文章学到通俗文章学。尽管学界对近世社会的文化与文学之转型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诗文批评的关注重点仍集中于士人尤其是精英阶层的理论主张层面。从明代前后七子、唐宋派、竟陵派的各派论争,到清代桐城一脉的发展演变,主流文派的思想脉络及士大夫精英的文学观念,大致构成了明清近世文章学之主线。伴随着近世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革新与更迭,这一主线又从其自身体系中延展出新的生长空间。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或即文章学的下行渗透。
我们以“士人文章学”来指称由士大夫精英所倡导的、理论层次较高的文章学主张,那么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平民化或是通俗化了的文章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以论文书为代表的单篇文论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精深的理论书写,相比之下,形式自由、出版便利的文话著作则是通俗文章学的天然载体。尽管明文话中同样存在着如宋濂《文原》、王世贞《文评》、屠隆《鸿苞文论》之类理论品格相对较高的著作,但不容小觑的是大量以知识普及和写作指导为主要内容的通俗读本,正是它们反映了明代通俗文章学的基本面貌。一方面,一批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凭借着话语权的掌控,通过文话的刊行来规范和引领着以士子为主要阅读群体的文章习作。承宋元文法而来的曾鼎《文式》,为艺林所传诵的袁黄《谈文录》、《举业彀率》、《心鹄》三种,传授作文“九字诀”的董其昌《论文宗旨》,搜集诸家论文真诀的汤宾尹《读书谱》等可视为此类作品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对文坛风向自下而上的回应,以举人、诸生为主体的底层文人以及书商、书坊主,共同参与到了授学读本的编撰、整理与出版,如辑《举业要语》的举人汪时跃,编《作论秘诀心法》的生员汪正宗以及续补《举业卮言》的“职业编辑”陆翀之等。正是这些来自不同阶层力量的加入,使得近世文章学发展在明代呈现出由基础到高阶并存的立体格局。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规约下,伴随着阅读对象的调整,面向底层文人与市民阶层的通俗文章学,其内容更加具体和细致,更倾向于知识的普及和规范的建立。这一点可以拿近世诗学的通俗化进程作为互参,宇文所安在《通俗诗学:南宋和元》中说得明白:“通俗诗学作品把传统诗学的某些最基本的假定揭示出来,这弥补了它们微妙与细致不足的缺欠;它们直白地说出了大批评家只是精明地点到为止的内容。”稍作引申,也可以理解所谓“大批评家”的理论主张与一般化的知识、法则的对应互补关系。这里也需要说明,提出研究视角在士人文章学与通俗文章学之间的切换,并非意在以后者取代前者,是强调二者的动态平衡,尝试调整以往单一的研究局面。
绪 论
第一节 文献搜辑:文话的范围界定及总目调查
第二节 价值重估:对文话三重形态的研究考量
第三节 视角切换:明代文章学建构的多元思路
第四节 途径探索:作为研究方法的“近世性”
第一章 明文话的话语体系及其演变
第一节 文章学话语的主体架构及其在明代的发展
第二节 “文”之内律:体制、格式与技法
第三节 “文”之外律:世变、人品与文运
第二章 寻章摘句:明文话的文本生成与制作
第一节 “采掇前人”:裁剪旧籍与明文话的文本生成
第二节 “摭拾百家”:汇辑新说与晚明文话之汇编
第三节 “荟萃成书”:明文话中的摘句法及其运用
第三章 引譬连类:明文话的表述策略及其意义
第一节 “条贯统绪”:追求整体性的文章学隐喻体
第二节 “寻龙认脉”:文话写作中堪舆知识的隐现
第四章 典范与正宗:文章批评视野下的明文话
第一节 唐之淳《文断》与明初唐宋文统的形成
第二节 文统、程式与技法:明文话与苏文典范
第三节 时文文体地位的提升及其批评体系的开放
第五章 刊布与阅读: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明文话
第一节 明文话与心学:中晚明文章学的“养心”论
第二节 明文话与出版业:文章学的社会文化功能与资源共享
第三节 明文话与教育:明代的文章学读本与文章教学
明代文话总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