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美国犹太文学研究论集
0.00     定价 ¥ 7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1574218
  • 作      者:
    刘文松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文松,教授,香港大学美国文学博士。著有《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女性表征》,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当代外国文学》、《译林》等发表论文近20篇,有2篇英文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索尔·贝娄学刊》上。
展开
内容介绍

  收入中国学者在美国犹太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对重要的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菲利浦•罗斯,辛西娅•欧芝克,哈依穆•波特克等)都有论及,对年轻犹太作家(阿丽嘉•古德曼,格蕾斯•佩蕾等)的作品也有研究。本书可被视为一本以研究作品为主的当代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简史。

展开
精彩书摘
  《美国犹太裔文学研究论集/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丛书》:
  《贝拉罗莎暗道》的核心故事,是有关大屠杀幸存者方斯坦的叙事。它构筑了整个小说发展的基础。方斯坦是一个波兰犹太人。二战期间家人大都被纳粹杀害。他在意大利集中营被一个叫“贝拉罗莎”的秘密救援组织救出。在被救助过程中,知道了该组织是美国娱乐界大亨犹太人比利·罗斯设立。因此,很自然,当他几经辗转登上新大陆并过上幸福生活后,他想见见这位救命恩人并说声“谢谢”。于是,这个颇为人性化的朴实愿望给他带来一场场精神陷落:寄出的信被一封封原样退回。他怀揣感恩之心去比利办公室被挡驾,又寄去支票请比利把钱转给慈善事业,但支票也原张退回。一次在一家饭店看到比利。他不顾一切地隔着阻挡他的人向比利喊道“我是来告诉您,是您把我从意大利救了出来”,但比利转身面朝包厢的内墙,方斯坦则被赶到街上。
  小说的重点叙事不在大屠杀本身。而是表现大屠杀之后一些相关的人面对它的态度。显然,这里面出现历史连接与断裂的纠葛:于方斯坦而言,大屠杀是一段黑云压顶的族类历史和人性灭绝的灾难,是生命中不可忘却的重。他站在种族历史的废墟上,希望在一种朴实的人性维度去感恩,表明对方付诸危险所救助的这个生命,已经真正活下来并懂得救助的人性含义,正在试图用行动(比如捐助)把这个意义的链条连接下去。因此,他是以幸存者的身份,在见证历史灾难的同时,也见证人性的不可毁灭性。感恩不仅仅意味着知恩图报,而是性命与人性经历严酷劫难之后的温暖表达,证实着阳光在心里的不曾消失。这应该属于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道德行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故事的讲述者索莱拉——方斯坦的妻子——才愤然挺身而出,不屈不挠地寻找各种机会,在丈夫“失败”的终点起步,谋求比利和丈夫见面的可能。索莱拉也是犹太人后裔,是小说的重要角色,既是方斯坦故事的讲述者(听者是他们的犹太亲戚),也是方斯坦故事的后期参与人。重要的是,无论讲述还是参与,在小说中都有浓重的人性道德判断意味。索莱拉和他们的犹太亲戚对此事的共识是:比利也是犹太后裔,和方斯坦隶属一个群体。在大屠杀历史中曾经写下光辉的一笔,说明了他的族类感情。因此没有理由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割断历史;而和方斯坦的“见面”,已不单单是一方感恩和一方接受的问题,更是族类历史和人性道德的一种延续方式。而且索莱拉还认识到,人类历史中出现如此恐怖的屠杀事件,人的尊严和生命在大屠杀中如此被糟践,谁还有权利不去正视呢?更何况是犹太人自己?正视大屠杀是人的尊严问题,人们不应该因为事件已经过去就该遗忘。正是这样的价值思考奠定了她的顽强态度,使得丈夫与比利的见面在小说中成为一个“历史记忆”的象征。
  如此看重民族历史以及族类人员之间的亲近关系,是犹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犹太学者赫茨曾经说过:“任何犹太个体都是犹太群体的一个成员”。这来自他们对上帝创造的原初家庭的坚信不疑。第一个犹太哲学家亚伯拉罕注重的即是“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亲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努力在其中建立一种爱的道德结构(moral structure)。因此,犹太教除了对上帝的信仰,还有它较为世俗的一面。与祖先、邻里的关系也是他们在人世间建立人道结构的重要部分之一,并成为一种道德观念扎根在文化价值深处。另外是对生命的看重。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给予每个人的礼物,是神圣的,应该在人世间过一种道德与尊严的生活。于是生存便成为一份道德责任。这也是这个民族历尽磨难流散世界各地却依然顽强地存活下来,并出现数不胜数的杰出人物,在各个领域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原因。这些信念因素延伸出了犹太文化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希特勒处心积虑地试图灭绝这个民族时,曾经有纳粹哲学家首先在哲学上论证人道主义精神的过时性,认为那是过去时代的产物,20世纪是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哲学精神云云,作为纳粹反人类行动的哲学基础。
  因此,无论是从重视族群关系而言,还是从重视生命角度而言,于犹太人都是一份大责任,这也是本小说的价值出发点。而小说中的比利·罗斯,这位做出惊人事迹的人,事实上却与犹太道德价值观念相去甚远。他在索莱拉断续的讲述中逐渐显现出的面目十分繁杂:在百老汇做过制片,投机过房地产,禁酒期间做过某黑帮生意的合伙人,还组织雇用一个写作班子专门为报纸写“闲话”专栏。私生活乱七八糟,由于性屈辱和女人有各种纠葛,为了一毛钱也会大喊大叫等。无论哪方面,“事业”还是生活,大体和犹太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用听者“我”的说法,是一个典型的“浑人”。
  ……
展开
目录
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
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研究
美国犹太大屠杀叙事再现和重构历史的方法
“大屠杀后叙事”与美国后现代身份政治:论犹太大屠杀的
美国化现象
大屠杀叙事与犹太身份认同:欧茨书信体小说《表姐妹》的犹太
寻根主题及叙事策略分析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对大屠杀的深层思考
记忆对忘却的人性审判
——论贝娄《贝拉罗莎暗道》中的道德哲学武跃速
欧芝克小说《披肩》中的创伤书写
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历史反思
——评辛西娅·欧芝克的两篇短篇小说
《战后》对大屠杀受害者形象的颠覆

美国犹太女作家研究
辛西娅·欧芝克早期小说的复调特征
——以《异教徒拉比》为例
强化颠覆抑制协合:《应许之地》的文化诗学阐释
从欣喜、孤寂走向天堂
——犹太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群像
论《直觉》中知识女性的困境
美国后现代犹太女作家格蕾斯·佩蕾
美国犹太女作家奥尔森的叙事策略和文体风格
——《给我猜个迷》技巧探微

美国犹太经典作家研究
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
犹太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大移民年代里的历史纪录
——析迈克尔·戈尔德的《没钱的犹太人》
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
文化碰撞中的永生
——解读马拉默德的《店员》
论<伙计》中的负罪、牺牲、救赎
犹太性的传承与超越
——以辛格和罗斯为例
从《鬼作家》看菲力浦·罗斯反叛姿态背后的民族关怀
菲利普·罗斯《幽灵作家》的元小说特征解读
论《美国牧歌》的多重主题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鬼退场》的叙事策略
美国校园知识分子的现状
——读《人性的污秽》
评菲利普·罗斯在<反美阴谋》中的历史书写策略
《裸者与死者》中的犹太身份意识解析
颠覆《圣经》之作
——海勒《上帝知道》中的非原则化
种族与名利场:《像戈尔德一样好》研究
哈依穆·波特克创作主题探析
《在起点》中犹太性与犹太文化的初探
从异托邦到乌托邦
——多克特罗《上帝之城》的犹太空间意识
语言自觉与文化身份建构
——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隐含的犹太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