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南中国海研究文录:近代文学的连通地气与吸纳西风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4371
  • 作      者:
    李思清,龙其林,冷川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博士。
  
  李思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室副研究员。
  
  龙其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系主任。
  
  冷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室副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南中国海研究文录:近代文学的连通地气与吸纳西风》系杨义教授在澳门大学主持的“南中国海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论题涉及西学东渐、天主教及新教传教士来华、19世纪华南地区的中英文报刊、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主义等。三位作者以具体而微的人物个体、文本个案或典型事件为聚焦点,借助报刊、档案等原始史料或代表性文学作品之分析,试图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脉络中考察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相遇与碰撞。从天主教及新教传教士来华,到印刷出版业的新变以及西学、新学读物在19世纪下半叶的大量出版流通,再到20世纪上半叶“五卅”“沙基”“万县事件”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崛起,这段漫长而坎坷的中西相遇史与交涉史值得我们一再回眸和咀嚼。至于书名中的“南中国海”,是指中国的华南、东南沿海地区;“近代文学”是几位作者的研究兴趣与专业背景,“近代”的含义也较为宽泛,并不限于1840至1919年;“连通地气”是希望文学研究能够接通历史、地理与活生生的人物;“吸纳西风”则是贯串全书各编的论题主线。
展开
精彩书摘
  《南中国海研究文录:近代文学的连通地气与吸纳西风》: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广州等通商口岸,人们逐渐习惯了中西物资的自然流通,在频繁的对外贸易中学会了利用经济规律。19世纪中期的广州城市商业贸易持续发展,中外商旅聚集于此互通有无。《广州大典》中收录了清代诗人王邦畿的《耳鸣集》,其中卷一《海市歌》中对广州的海市贸易作了形象的描述:“霓虹驾海海市开,海人骑马海市来。白玉楼阁黄金台,以宝易宝不易财。骊龙之珠大于斗,透彻光芒悬马首。若将海宝掷人间,小者亦能仁桀纣。海市市人非世人,东风皎洁梨花春。海市人服非世服,龙文象眼鲛绡幅。海市人事非世事,至宝不妨轻相示。市翁之老不知年,提篮直立海市前。篮中鸡子如日紫,要换市姑真龙子。龙子人海云雨兴,九州之大无炎蒸。”①为满足日渐增多的中外商旅的需要,广州的城市生活逐渐丰富,消费方式也多种多样。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开放,客观上促进了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但这种被迫的开放方式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使得城市消费处于畸形状态。近代广州城市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近代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崛起,烟馆、茶楼,戏院、妓院成为随处可见的场所。
  在时人笔下,当时广州城市的娱乐生活较为丰富:“珠江水面有形形色色的船舶,它们来来往往,纵横交错,有许多甚至比欧洲船更大、更豪华。有的船只成了寻欢作乐的场所,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聊天、饮酒和吃饭,甚至还有妓馆。欧洲商行因其挂在高杆上的旗帜而与众不同,每家商行门前都有一面这样的‘幌子’。建筑这些商行的地方叫做‘十三行’,该街就被称为‘十三行街。’”这种城市消费的畸形发展状态,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鸦片的公开销售与走私鸦片的盛行。当时广州的报纸曾这样描述广州城市对于鸦片消费的严重依赖,以及广州城在鸦片盛行时的可怖场景:“鸦片烟即洋药,税则每担征收银三十两,厘金每担十六两,另水脚补纹银水加平等项,核计公烟到省,每颗须费洋银两员半。若复转运别处,沿途抽厘,其费加倍焉,因而走私甚伙,或由火船,或由渡船,或径到省,或半途抛下河里而另雇小艇接济者,巧计百出,莫可名状。以广州销畅计,每不下七百担。今查赴关报税者,不逾三百担,况此三百担况中半是转运西北江者,然则广州城洋药从何而来,由是推之火船走私者固多,而石龙肩挑来省者亦不少。”
  由于广州通商口岸的殖民地经济畸形繁荣,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随之兴起,赌博便是其中之一。赌博在19世纪中期的广州城市生活中颇为普遍,它既能为民众提供游戏消遣,又能在某种意义上满足广州市民们对于金钱的渴望,因而在民众中屡禁不止。广州近代报刊中曾对一中年妇女开设赌场一事进行过报道,从中不难窥测当时的城市风气与生活方式。《中外新闻七日录》这样描述妇女开赌博摊馆的情形:“闻西关大地有一中年妇人名唤亚肯二姑,平日狡猾异常,巧于逢迎。而凡妇人之与相识者,阳则假以结交游,阴则当鱼肉以资吞噬。伊曾于本月在初旬、在大地开一女摊馆,其勾引妇人赌博者,鱼贯而来,蜂拥而聚,甚至喧哗离还惊扰邻家者,男女为之衔恨,鸡犬为之不宁。”不过饶有趣味的是,地方官绅闻之极为切齿,将其捉拿归案,并且迅速审判:“西关局绅于十六夜闻之,共为切齿,火速着勇目督带壮丁至大地,将女摊馆三面突围,仅开一面,以放各买摊之妇。而各妇惶恐,或为鼠窜蛇行,或为鸟飞兽走,其状不一而足,斯时止剩槁木死灰。带勇者即喝壮丁,以铁链锁其颈形,众喙同声皆谓从未见妇人身带银铛者也。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新教来华早期粤澳地区的人物与文学
新教早期译名之争背后的英美竞争
——以差会档案为线索
边缘人物与新文化职业的兴起
——19世纪前期华南海岸上的印刷工
海隅嗟道穷,山远疑无树:《岭南群雅》中的岭海与夷洋
宗教·翻译·文学:近代以来理解梁发的不同思路
善书、功过格与梁发《劝世良言》的文体问题

第二编 南中国海历史文化研究的报刊视角
他者想象与自我认同:鸦片战争前夕传教士笔下的南中国海地区报道
——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心
广府场域下的中西文化碰撞
——国内近代南中国海地区中英文报刊研究述评
19世纪中叶的广州城市与社会生活
——基于《广州大典》和近代传教士中英文报刊的对照性解读
近代岭南报刊中的广州城市史料与城市生活研究
近代广州的城市观察与社会想象
——以近代南中国海报刊为考察中心
地理经验、宣传策略与宗教立场
——试析《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对南中国海地区历史文化的记载

第三编 历史语境与文学文本中的民族主义
一张书单和读图示例
万县案与《怒吼吧,中国!》
收束的民族主义
——《真美善》与《前锋周报》的争论和曾虚白的文艺思想体系
五卅案时期的北平文坛
校园、纸张与民国时期北平文坛的沉浮
——一项基于历史地理因素的期刊考察
西学东渐四百年祭
——从利玛窦、《四库全书》到上海世博会(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