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经验与审美文化的角度审视吴天明导演,是一种全新的观照角度与研究视角。《乡土·人性·诗意·现实:吴天明电影艺术研究》从时代精神气候、乡土意识与审美基因、个体审美理想等角度对吴天明的电影文本展开详细的解读与评析,并对其导演风格进行归纳与总结。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观照吴天明创作的心理倾向与原始冲动,同时结合时代特性,挖掘其创作的集体意识烙印。《乡土·人性·诗意·现实:吴天明电影艺术研究》从多方面分析在时代精神气候影响下吴天明的创作嬗变,展现多元文化思潮在吴天明电影中的碰撞与融合。时代文化的新旧交替和矛盾锐化是吴天明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农耕文明传统美学的依恋和对都市文明高速发展的憧憬成为他此时电影创作的主题核心。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显现为传统与现代的不同价值取向、农耕电影主题从单一向多维度审美嬗变、自省的人格与重塑等。探究吴天明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印记与乡土意识的建构,并从族群特性以及遗传作用的角度出发,同时比较研究多元语境下的乡土经验。以此展现吴天明审美理想下独特的乡土美学,同时对族群原始精神进行剖析,解读吴天明的生活哲理与生命寓言。
一是在于两者文化内涵的不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①乡土电影中往往着力展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塑造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带有浓烈的乡土文化,同时,其中蕴含的对乡土文化的深刻反思,是农村题材电影中所没有的;相比之下,农村电影往往带有较强政治性,仅以农村为叙述背景,并不对某一特定地域作明显的标记,也并未让其承载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只着力反映某一阶段农村的现象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两种电影类型主观情感的不同。乡土电影中,大多对所处的地域环境表现出欣赏、依恋、赞美的态度,歌颂山清水秀的风光,自然淳朴的民风,趣意盎然的文化;农村电影中,则大多展现当地的落后、贫穷,以及阶级斗争等方面的元素。尽管在乡土电影中,仍然有不可避免的落后、愚昧的精神文化,但创作者无意通过淡化或逃避来刻意美化乡土环境,而是出于现实主义层面,对乡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真实的折射。在中国乡土电影发展史中,台湾乡土电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台湾乡土电影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创作高峰,美国和日本给台湾投人大量资金,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兼之彼时的台湾实行积极的农业政策,因此,在这块宝岛上,处处可见怡然的田园风光。在台湾乡土电影的世界观中,乡土是充满着和谐美好的理想化乐园。第一代台湾乡土电影导演李行的作品《养鸭人家》便是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充满浓郁的地域风情,展现水塘农家、辛勤耕耘的美好景象,配以悠扬的背景乐,赞美这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不仅如此,那些市集庙会,小月赶鸭子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镜头,细致地描摹了当时台湾养鸭人的日常生活。当时的台湾乡土电影大多具有高度理想化色彩,60年代,当权者颁发的文艺政策有着“六不”的要求,即“不写社会的黑暗,不挑拨阶级的仇恨,不带悲观的色彩,不表现浪漫的情调,不写无意义的作品,不表现不正确的意识”。因此,台湾乡土电影虽有“写实”的标签,聚焦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但创作者在设计剧情走向时,倾注过多的理想主义,影片成为引导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渠道,同时为观看者打造美好和谐的蓝图。另一方面,台湾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儒释道的文化深人人心,如李行的作品中就透露着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倾向,相信通过艺术可以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将台湾乡土电影的诗意与美学发挥到极致的是第二代导演侯孝贤,他的电影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散发着散文诗般淡薄隽永的特质。《童年往事》讲述了一个叫作阿孝咕的男孩迁居台湾的故事,他在年幼时父亲去世,加入街头小流氓的帮派,打架,不久之后,母亲也染病去世,阿孝咕联考落榜,恋爱分崩离析,祖母在孤独中与世长辞。父亲、母亲与祖母,三个至亲的死亡对他造成不同影响。影片名为《童年往事》,但大量篇幅讲述阿孝咕少年和青年时的故事,在导演看来,阿孝咕的童年终结于祖母的死。
……
绪论
第一节 西北风口的打井汉:吴天明
一、作为导演的吴天明
二、作为西影厂厂长的吴天明
第二节 研究背景的厘定
一、吴天明作品与中国西部电影
二、基于时代语境中的吴天明与中国西部电影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时代经验的现实观照
第一节 多元思潮的角力与交合
一、伤痕反思的人性复苏
二、反精英的乡土回归
三、改革大潮的寻根之道
第二节 时代同步的题材尝试
一、城乡爱情的初步体验
二、商业传奇的戏剧趣味
三、消费时代的守艺之困
第三节 个体意识的成长仪式
一、族群经验下的成人涅槃
二、反叛与抗争中的自我救赎
三、理想人格的自省与重塑
第二章 乡土西部的意识“绵延”
第一节 乡土文化“集体无意识
一、族群归属的原始印记
二、“乡土中国”的意识启蒙
三、语境多元的乡土表征
第二节 吴天明的乡土情结
一、农耕影像中的诗性乡土
二、形象塑造下的乡土典型
三、民俗审美中的乡土意象
第三节 时代风云下的乡土变革
一、城乡文明的对峙与冲突
二、价值取向的伦理自觉
第三章 揭橥多维“人性”的影像叙事
第一节 西北群像与文化隐喻
一、代代相继的父式寓言
二、因循守旧的观念桎梏
三、抗争与屈从的心理定势
四、苦中作乐的卓绝意志
五、真善美的人格结构
第二节 爱与美的女性谱系
一、爱与美的人格符号
二、意识主体的复杂呈现
三、理想化的女德守望
第三节 卡里斯马的现世神谕
一、卡里斯马的化身
二、卡里斯马形象群
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诗意美学追求
第一节 文化西部的诗意纪实
一、意味隽永的真实追求
二、现实西部的诗意审美
三、人道主义的理想坚守
四、西部纪实的审美经验
第二节 现实主义美学的变革呈现
一、文化表象的继承与重塑
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三、价值选择的困惑与彷徨
第五章 文化地理与吴天明电影生产
第一节 地缘“基因”与主体性结构
一、苍石黄土的尊严礼赞
二、田园藩篱的人生寓言
三、关中秦风的文化余晖
四、楚蜀风韵的傲骨柔情
第二节 城市异托邦的二元印象呈现
一、作为理想彼岸的城市
二、作为深渊之境的城市
第三节 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交锋
一、敏锐包容的问题意识
二、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第六章 吴天明电影创作的综合审视
第一节 吴天明导演艺术的整体风格
一、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二、多元文化价值的思想震颤
三、叙事母题的审美演进
四、坚定的人民性立场
第二节 吴天明电影艺术创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的失真
二、戏剧手法的生硬
三、凝视传统的思维局限
四、价值意识的主观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吴天明艺术简历
附录2 吴天明电影片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