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剧研究》: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中国家庭伦理剧创作的繁荣,其相关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是从整体上看,家庭伦理剧研究多是针对个案进行分析评论,或是对家庭伦理剧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塑造、关注社会热点等进行论述,相对深入全面的理论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新世纪这近二十年来快速发展中的家庭伦理剧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其新的艺术特征的理论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某一个角度人手对热播剧目进行个案分析的文章较多
这类分析对单个剧目研究较为深入,但是缺乏宏观的视角,很难对家庭伦理剧的整体进行把握。如:刘瑞红、江霄的《结婚新时代映射家庭伦理剧之新变革一一浅谈<新结婚时代>的创新》,云德的《久违的温暖——评<媳妇的美好时代>》,吴甜的《从琐碎人生到审视生命——评电视剧<好先生>》,解玺璋、张大民的《群体精神的历史演化——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文化评析》,高鑫、姚皓韵的《亲情写真——关于电视剧<大哥>的几点感想》,张煜的《“激情”之后的反思一一浅谈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几点不足》,王啸文的《搜寻与凸现人生况味——电视剧<结婚十年>观后》,吴艳芳、周传艺的《对当下家庭伦理剧“男主内、女主外”家庭分工模式的冷思考——以电视剧<还是夫妻)为例》等。整体上看,热播剧的个案研究在早期家庭伦理剧的研究中占有一定比例。
(二)对家庭伦理剧的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较多,但是研究视角堕一
有一批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都聚焦于人物形象分析和角色塑造。如:南京大学2014届学生熊枫的硕士论文<论六六创作的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对特定作者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首都师范大学2013届学生李晓的硕士论文《当下家庭伦理剧中新型男性形象研究》,陕西科技大学2015届学生程舒婷的硕士论文《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届学生车红梅的硕士论文《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分析》,则分别聚焦男性或女性形象研究。除了大量的硕士论文外,还有一些发表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也从个案或者形象流变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如姜楠的《从传播学的视角看<蜗居)中的女性形象》,马琳的《家庭伦理剧中新旧女性形象的光色塑造之美——以<因为爱情有幸福>为例》,吴艳芳、周传艺的《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之流变》,刘鸣筝、马楠楠的《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及其空间呈现》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