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国剧运动”研究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5818741
  • 作      者:
    徐珺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剧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发出的口号。它是国际化背景下自我个性的觉醒肯定,是对民族意识的再次认知,是对中国戏剧独特价值重新发现的喜悦流露和自信宣示。它是在群体的名号下表达个人化的不同的声音的自由体现。它试图打破阶级壁垒,从党派之争中突围出来,其成员集合在戏剧的旗帜下自由探讨、民主争鸣。他们只是呈现与表达,不追求划一的言语,不试图推导出终*性的结论。他们的理论建设或许还不健全,但是他们留下的许多悬而未决的戏剧论题却为我们不断深入内里提供了途径。他们面对国计民生的烦难困境,不计个人深受责难的现实,独抒性灵,极力推崇纯粹艺术,显示了专注的投入与无惧的胆识。我们可以指出他们联合还不够广泛、气度还不够慷慨、表达还不够淋漓,但绝*不能无视他们大胆超*的勇气和开风气之先的精神。他们的世界意识、未来意识、民主意识、现代意识和融合意识都值得后来人思考、理解并赢得尊重。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乃至现代思想运动中联通过去、综合现在、面向未来的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有益尝试。

展开
作者简介

徐珺,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戏剧戏曲学博士;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学生戏剧教育与应用中心副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应用戏剧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国际教育师范理事会ICET荣誉会员;美国双语教育研究协会海外会员;“体验式阅读”创新青少年儿童互动教育性剧场创始人;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剧运动”背景复杂,人员错综,历来对其褒贬不一,笼统武断者多,客观公允者寡。本文梳理了该运动的历史评价,并以第一手资料《国剧运动》一书为起点,精心研读原典,重新去审读全书的精髓,还原人物群体所在的语境,体察作者个体的所思所言,跳出政治意识形态评判窠臼,融入对艺术本真与人性纯粹的理解,力图掘取痴迷戏剧的一批学人蕞早的戏剧愿望与戏剧实践。本文体察人物内心而不是俯视个人生命,既放在跨越世纪的历史坐标上,同时也横向比较或综合比较不同人物的精神际遇与人生情状,既把个体放在群体中扫描,又剖析群体中单个生命个体各自不同的性情,还原人物个体的真实存在,真切感悟他们的独特心境,希冀更接近人物的心灵世界,从中描绘不同人物的心路轨迹,梳理出戏剧的某些规律性认识,为戏剧发展未来提供某些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张彭春[ 张彭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南开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1940年起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1946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代表。1947年7月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1948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其兄长为张伯苓,他在南开学校时曾成立著名的话剧团体南开新剧社,学生有周恩来、曹禺等人。]1946年秋于重庆南开中学发表演说:“三十年来,有时致力于教育,有时从事外交,有时也研究戏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所务太广,其实一切活动,都有一贯的中心兴趣,就是现代化,也就是中国怎么才能现代化。”[ 张彭春1946年秋在重庆南开中学的演说节录,《公能报》(重庆南开中学),1946年11月。]

1925年夏“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恢复停办已久的“美专”,增设声乐、戏剧两系。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等人归国,筹建北京艺术剧院未果,出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职,集结发文《晨报·副刊》之《剧刊》首倡“国剧运动”。1935年余上沅出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戏剧首次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官学”。

清末民初,乃易代之世,易代必变法,变法必兴学。故民国初年,力主改革变法者,亦涉足教育,变法者与兴学者合二为一,此乃民国初创期“新教育”之必然。张彭春是这样,余上沅们也是如此,在世代交替之际,先贤们运用所学,倾心教育,传承文化,发展专业,力图为未来之中国戏剧构想新貌。尽管看来像是一个“甜梦”,但已属可贵。

本文探讨的“国剧运动”应作如是看。


 

绪论:缘起与梦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国势多变之际,文化艺术事业也处于所谓“旧与新”的荡涤阶段。外来文化渗入,中华文化传递都在渐次潜进着。有些相似之处的是都有外来文化的激发,20世纪20年代的“国剧运动”与1907年留日学生的戏剧演出虽时日不同,其形式也不尽相同,一是传统戏曲演出,一是新戏的排演,但在中西文明的互相融合激荡上却有些暗合。

关于“国剧运动”,曾有过一些基本认识,也有过某些大同小异的评价。本文试图把“国剧运动”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命载体心路上再做一番梳理,试图能够解开某些久违的心结。

不少论著常常比较概念化和简单化地斥责“国剧运动”,这是有失公允的。在我看来,20年代初期余上沅们发起的“国剧运动”起码包含着两方面不同的情状:一是1924年留美学生发动的戏剧实验——国剧运动,一是1927年由新月书店出版的《国剧运动》一书。它们虽说都是“国剧运动”,但不可简单化地混为一谈。更为不妥的是,还有拿《国剧运动》一书中的个别篇章作为国剧运动的整体而进行“以偏盖全”的研究[许多批判围绕《国剧运动·序》展开,其实它成文时间较晚——1927年9月新月书店出版《国剧运动》时,余上沅作为《剧刊》的编辑从15期《剧刊》节选其中的21篇收入《国剧运动》书中。因此,这篇文章其实是《国剧运动》一书的总结,而非等同“国剧运动”。]。


展开
目录

绪论:缘起与梦碎           


第一章 “国剧运动”再思考 

第一节“国剧运动”批评概观      

第二节 他们在论什么?       

第三节 为什么要评介这些剧作家?      

第四节 提升剧场的技术问题意味着什么?     

第五节 旧戏的分量盖过新戏说明了什么?   


第二章 在戏剧的名义下集合——“国剧运动”人物图谱  

第一节 余上沅的戏剧运势    

第二节 徐志摩的戏剧情怀      

第三节 张嘉铸、赵太侔、熊佛西等人的戏剧情缘   


第三章 《国剧运动》对中国戏剧的理论建言  

第一节 “运动”始末论              

第二节 “国剧”面面观      

第三节 剧场技术论      

第四节 戏剧批评论  

第五节 关于“旧剧”及其他 


结语:没有终结的戏剧梦      

附录一:余上沅简历     

附录二:爱尔兰的国家戏剧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