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学管理》: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人的群居性特点,需要通过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等来对社会的秩序进行维护。狭义的管理,指的是在企事业单位对人、财、物进行有效调配,使其得以优化。管理众人,是相对高层而言的,是一个高层管理者在生活或职场上,通过对各方资源的协调与调配,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
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人口流动,而人员流动在企业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人口输出大省,在大中型城市也出现外来人口比例大于本地人口的“倒挂”现象。这样一来,流动人群基本上是在工作地挣钱而回到户籍地花钱。企业管理的主体内容之一,就是协调人的事情。而这些流动人群,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中间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大量人口涌人东南沿海地区,使得工作岗位逐渐饱和,造成找工作难。这样,需求端就出现“挑人做事”的现象,企业中员工也有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随着中国全方位的改革、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实施,以及90后、00后已经成为新劳动力主体的趋势,人口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在严重地弱化,企业出现“招工难”“留不住人”等现象。
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找工作难的时代”还是“招工难的时代”,在管理人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还是展现了独特的魅力。这个魅力是在“找工作难的时代”有优势,在“招工难的时代”仍然有优势。是什么促进一些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做,并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产业结构本身的影响,管理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当时制定政策的试验性质,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劳动力涌往的主要目的地。与农耕文明时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相比,这是要到一个陌生的工业文明社会,建立一种不那么稳定的社会关系。在“孔雀东南飞”的人口流动中,出于相互照顾的需要,往往出现血缘关系亲戚型的社会关系和地缘关系同乡型的社会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一并投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混流中去。
从兴起、结构调整以及所经历的金融危机和市场淘汰等,企业的兴衰成败可谓一幕幕活生生的戏剧。因为改革开放前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改革开放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二元结构取代,不在户籍地上的人开始流动。而在流动过程中,企业员工产生了对
贾母安排的家庭管理结构具有可操作性。贾母处于贾府中的最高地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大儿子贾赦应该操持家务,但是偏偏他不太靠谱;二儿子贾政忙于政务,且疏于家务。所以,贾母选择了由大儿子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来操持家务。而王熙凤是二儿媳王夫人的内侄女。对大儿子来说,操持家务的是自己的儿媳妇;对二儿子贾政来讲,操持家务的是内侄女,与王夫人关系更加亲密。这样一来,王熙凤就成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选,成为理家的平衡点,使得王熙凤在理家的时候有了平台的可能。
如果安排贾珠的遗孀李纨来操持家务,很明显,大老爷贾赦是不太接受的。先别说家里难免有偏私之嫌,不利于全家利益的最大化;更何况,李纨身为遗孀,有些事情本来就不方便出面处理,比如在新婚喜庆、迎来送往等场合,她就不适合从中处理这些在传统民俗中有忌讳的事情。
在顶层的制度设计中,总揽全局的执行者,在面对存在不同小团体利益关系的常态下,选择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人来进行整体操作,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做法。如果说要选择在各方面都为人所接受的人,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要选择让一小群人能接受的人,这是可能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合力效果,在稳定的运行过程中就能协调各方。如果需要改革弊端,则可能需要剑走偏锋,但这是矫枉之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