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声音》: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弄堂小厂,走出了一条通过自我改造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实力的成功之路。在短短数年之间,这家厂奇迹般地缩短了与先进国家在机械加工刀具方面近20年的差距,使自己成为我国国内同行业中的一流企业,不仅目前生产的四种主要产品全部达到国家一等品标准,而且新近开发的几个产品都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水平,其中丝锥、立铣刀、多功能钻铣刀等6种产品还远销到经济发达的美国,成为“抢手货”。这家工厂就是仅有600多名职工的上海刃具厂。
坐落在卢湾区蒙自路上的上海刃具厂,是上海众多“弄堂小厂”中十分普通的一家。它是利用平民百姓存放棺材的“绍兴会馆”旧房子办起来的。多年来,上海刃具厂虽然历经数次改造,但在技术设备、厂房设施等方面仍然相当落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的生产仅够得上世界60年代的水平。上海刃具厂的干部职工不甘心在落后中沉寂下去。因为从制造冰箱、彩电的轻工行业到制造尖端设备的航天工业,从生产小至眼镜镜架大至万吨巨轮,凡是需要开槽、打眼、铣削等机械加工的工序,刃具都是不可缺少的。刃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出口创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他们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改造,为工厂向外向型发展及增强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实力做好准备。
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他们首先对占本厂总产值80%的主导产品丝锥的质量精中求精,终于夺得了全国同类产品中唯一的一块银质奖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扩大到全国总销售量的1/4左右。有了以超利润指标部分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上海刃具厂便积极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家厂的领导主要依靠厂内自有的工程技术力量,发挥具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技师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和本市相关行业技术改造的成功经验,自行设计、制造了36台专用设备,使得专业生产效率成倍提高。数年中,他们用近700万元银行贷款,自行研制和新添专用设备,总数达到126台,其中包括从美国、联邦德国引进的两台真空热处理炉,突破了国内热加工工艺的原有水平。与此同时,还建造了总面积为13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办公室。经过连年改造的上海刃具厂,技术设备、技术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全国工量具行业的专家和权威来厂参观后,认为上海刃具厂通过自行研制和向外引进形成的专用设备系统在国内堪称一流水平,可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博一记”,自此上海刃具厂注意抓住每一个打进国际市场的机会,发扬“啃硬骨头”的拼搏精神,只争朝夕,抓质量、上水平、出样品。去年年底,市外贸部门拿来一种多功能钻铣刀,这种钻铣刀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而国内却没有生产过。由于生产这种刀具加工复杂、利润较低,时间又紧,一连找了好几家工厂都不愿承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