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黄金十年向海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看北海(2008-2018)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2029314
  • 作      者:
    北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北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北海市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社会科学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作为广西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机构,一直以来充分发挥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为北海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也是上海唯—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以往60多年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形成了在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一系列专业研究领域,并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社科专家和人文学者。近年来,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和《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报党刊上转载报道反映北海市于2008—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新闻通稿,力求在新闻视角上展现北海开放开发的生动实践。

本书将这十年划分为启动发力、跨越崛起、转型升级、高质腾跃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从经济、文化、农业农村、旅游、生态文明、民生工程、党的建设等不同角度,用新闻报道、图片来记录北海发展的进程,同时,用大事记弥补新闻报道的盲点,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力求全方位展示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风貌。


展开
精彩书摘

广西北海: 承载“古丝路”精髓  书写“新丝路”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唐婉婉


扩音器不离身,每日辗转于文物陈列室间,三两句便将参观者“带入”汉代海内外的贸易盛景……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馆长廉世明时常客串解说员,让更多人知晓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文化。廉世明说,这是他的职责和使命。


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简称“古丝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当前,北海市正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挖掘、保护“海丝”遗存,大力弘扬“海丝”文化,奋力写好21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每一帧历史都独一无二


2 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为起点的“古丝路”,成就了世界性贸易网络。自此,合浦不仅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明,亦成为内陆与海外连接的窗口,成为“古丝路”不可替代的存在。


“每一帧历史都独一无二,其遗存亦然,这也使集合多件孤品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廉世明从事“海丝”文化研究20余年,传播“海丝”文化,已成为他的一种文化自觉。


这样的个体在北海并非“孤军奋战”。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告诉记者,近年来,北海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积极挖掘、保护“海丝”遗存,寻找“始发港”遗迹,打造体现历史传承特色的文化名城。


北海挖掘“古丝路”文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分布在合浦县城郊近70平方千米范围的上万座汉代墓葬,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大型汉代墓葬群之一,出土了大量来自波斯、斯里兰卡等“古丝路”沿岸国家的陪葬品,成为汉代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重要物证。于汉墓群附近区域发现的“大浪古城”“草鞋村”两处汉城址,均已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



为“海丝”申遗全力以赴


2009年,北海开始启动“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自治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均十分重视“海丝”申遗工作,突破各个难点,建立申遗中心及研究院,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海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史迹组成部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3处遗产点申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并批复合浦汉墓群保护总体规划。


“习总书记考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不仅明确了北海的文化定位,为做好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指明了方向,也对北海的‘海丝’申遗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说。


“文物一摆,就是一段历史,不需修饰,但前提是保护好。”合浦县委书记王方红告诉记者,4月24日,合浦县召开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申遗工作专题会议,决定成立合浦海丝研究院及合浦县申遗中心、合浦县海丝研究院,助攻“海丝”申遗。


4月以来,合浦县加快推进合浦汉墓群墓葬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的脚步,加快编制实施“海线”遗产点保护规划等,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取长补短,为推进申遗全力以赴。目前,北海市政府已颁布《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点保护办法》,《合浦汉墓群总体保护规划》也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政策写在纸上,更需落在地上。北海已搬迁清理四方岭、金鸡岭汉墓密集区内违建的15家木片加工厂,迁移民坟4 200多座,清除已征地700亩土地上的林木杂物,改善了文物保存环境。同时对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进行改造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海丝”申遗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多次到北海,就申遗工作进行调研部署。目前,海上丝绸之路· 北海史迹的申遗工作已列入《广西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路与行动》,北海史迹有关建设项目已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


让文化接地气聚人气


寻常午后,街头人影寥寥,北海市少儿图书馆却十分热闹,非遗传承人正声情并茂讲述着“珠还合浦”的故事……这是图书馆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精心策划的“小海螺故事会”,每个星期都会上演。


秉承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北海着力提升青少年儿童对当地文化的认知。“文化只有接地气,群众才够得着;文化的种子只有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才算得上传承。”图书馆馆长姚小玲说。


为此,北海实行“内传”和“外宣”并重,让文化植根海疆之时,亦走向更广阔


的世界舞台。


今年8月20日,“一带一路· 北海遇见北海”活动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北海市


精心组织策划的“旅游景点”“民俗风情”“城市产业”等展览,配以演员带来的精彩


歌舞表演,在当地掀起一阵“北海旋风”。


“一带一路· 北海遇见北海”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寻求全球多个与北海市同名的城市、水域,与“市外北海”“海外北海”相遇并相知。活动第一阶段于201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启动,第二阶段前往俄罗斯和日本,第三阶段前往大西洋的边缘海北海附近的国家开展活动。“活动以高层交流、图片展和文艺演出等方式展开,推动北海市与到访国在旅游文化商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同时传播海丝文化、弘扬‘海丝’精神,以同名结缘方式,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文交流。”北海市政协主席李蔚说。


北海还通过文化艺术,深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其大型舞剧《碧海丝路》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和荷花奖,先后到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展演。目前,以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创作的《沧海丝路》电视剧已拍摄完成,《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动漫也已公开面世,获得一致好评。


今日北海,正迎着穿越时空的海风,承载“古丝路”精髓,书写“新丝路”篇章,释放着它激荡千年的情怀。


(转载《光明日报》2017年9月27日)


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中共广西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


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其内在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自身的基础、条件,与特定的机遇结合,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就会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为此,深刻认识北海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培育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是北海抢抓机遇,在北部湾经济区确立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


2 000多年前的汉代,北海属下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这条见诸史乘的最早对外海上贸易航线,从北部湾畔的合浦等地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经南洋抵达印度洋,进入中亚,与名闻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殊途同归。《汉书》记载的这条海上航线,并非一般的民间往来,而是一条由“黄门”宦官和译长率领、私商应募参与的官路。北海在两汉时代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作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北海市合浦县城廉州镇周边,至今仍保存着近万座汉墓。在历年来的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数量众多的舶来品,如琥珀、水晶、玛瑙、玻璃制品、黄金饰品等。这些有着封土坟丘和厚葬礼制的汉墓,虽然主人身份难以考证,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应属于郡守、县令、官吏、豪商、甚至还有王公贵族等上层人物。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所说:“可以想见西汉时期的合浦已是一座商贸发达、水陆运输畅达、人烟稠密的江海港口城市。”



19世纪,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在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北海与芜湖、温州、宜昌一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日等相继在这里设立领事馆、洋关、教堂,开办洋行、医院、学校,北海成为列强入侵劫掠资源的落脚点以及扩张大西南的通道。在“欧风东渐”的过程中,北海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城市,其接纳西方工业文明之早令人啧啧惊叹: 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海即设立了官办的电报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法教会在北海开办义学和女子学校,开设英、法文课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海的英国教会用上了电灯;同年,借助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北海有了木材机械加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们就能在北海的英国领事馆里观赏到电影默片;1909年,北海出现了中外合办的电灯公司;1918年,飞机的踪影现身北海,到了1929年,北海开通了与广州的航空邮路……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众多西洋建筑,以及有着中西合璧风格的老街。



回顾历史上北海的开放,几度崛起,又几度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繁富的历史遗存,基本限于两汉时期,这个“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次出航海,源源而来”的“海疆第一繁庶之地”,晋代以后就盛况不再;19世纪下半叶开埠的北海迎来商贾如云的兴旺景象,短短数十年间“洋楼矗起,巍然并峙”,诞生了“开埠第一城”“百年西洋街”,但贸易中心的地位很快就风流云散。历史上两次大的开放,都未能形成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再度重演: 北海1992年、1993年世人瞩目的“大开发热”,持续了一年多就骤然退去,短暂的发热,使城市的“元气”长时间未能恢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进程中,扩大开放是北海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使北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市场优势、现实优势的唯一途径。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口,充分发掘开放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弘扬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用开放精神凝聚心智,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品格,构成以开放为灵魂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家园,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对于北海推动科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与旅游有机结合,使得北海的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更造成了北海城市形象的苍白与模糊。实际上,除了大量汉墓和作为近代开埠象征的老街与西洋建筑群,北海还有涠洲天主教堂、海角亭、东坡亭、文昌塔、大士阁、惠爱桥、白龙珍珠城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以及客家和疍家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北海拥有绵延数千年的采珠史和“合浦珠还”等传说,形成的南珠文化名闻遐迩。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北海重要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颠覆外界“北海没有文化”的成见和误读,改变一些人妄自菲薄的心态,通过展示深厚的文化积淀来树立北海的城市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头,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底色”,蕴含着城市的个性,正如园林之于苏州,外滩之于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开埠建筑群,体现着北海以“开放”为特征的城市品格,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进取、包容和诚信。2 000多年前北海先人以不畏“风波艰阻、沉溺相系”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魄,扬帆起航走向大海走向世界,内纳中原文化,外引西方文明,创造了始发港的繁荣昌盛;同时,在“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的贸易往来中,在开埠后涌现的众多商誉斐然的铺号里,培养形成了平等友善、诚实守信的品格。而这正是今天寻求加快发展的北海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城市精神。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历史文化具有“宣教化,敦风俗”的显著功效。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开发中,一些人在潮起潮落中,形成了小富则安、因循苟且的心态,或被动观望,或怨天尤人。究其根本,与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支柱不无关系。对外开放进程构成的历史文化,是北海人的精神富矿,大力宣传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教科书”,从中汲取营养,增进教益,引导市民摒弃封闭观念,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形成“人人皆环境,个个是形象”的发展气候,从而提高市民素养、增强文化“体质”。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认识其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热爱传统文化感情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汇聚发展合力的过程。对北海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市民对历史和城市的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在重新建树文化自信中增强开放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焕发建设共同家园的热情,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海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作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就与东盟密切交往的城市,北海的跨越发展,除了产业兴旺、经济繁荣,同时应体现历史文化的光大,体现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精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促使人们从源头上审视北海的开放历程,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北海的文化形象,寻根探本,以史为鉴,扬起开放风帆,推进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挥作为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和中国与东盟“桥头堡”的作用,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赢意识,共筑增长一极。


(转载《光明日报》2010年3月14日)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启动发力 扬帆向海


 经济


北部湾经济区掀建设新高潮 北海14大项目同日开工/曾俊峰

“福达汽车”在北海投产 填补北部湾汽车工业空白/曾俊峰

北海: 通道经济集聚提速/伍朝胜 李舜国


 生态文明

北海: 白鹭翩飞产业腾跃/郑盛丰 庞革平


 党的建设

北海市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纪实/曾俊峰 伍朝胜


 第二篇 跨越崛起 逐浪向海


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王小东


 经济

 建设“大北海” 实现新崛起

——北海市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综述/邓 萍 伍朝胜


产业转型带动跨越发展

——北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成效/邓 萍 伍朝胜


强力推进三大产业 坚持打造生态优势

——北海三年跨越科学转型/庞革平


北海三年跨越发展的“密码”/伍朝胜


 民生工程

藏富于民展新姿

——北海市实施民生工程纪实/伍朝胜


为农民撑好健康“保护伞”

——北海市“新农合”蓬勃发展纪实/邓 萍 伍朝胜


水清渠畅惠民生

——北海市推进水利建设掠影/伍朝胜


水利建设要突出民生突出生态/邓 萍


 文化旅游


古城喜获“新名片”

——北海市着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伍朝胜


铸造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记北海市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邓 萍 伍朝胜


崛起的“旅游强市”

——北海旅游产业大转型带来大变化/邓 萍 伍朝胜


北海: 从文化中汲取“原动力”/刘 昆 于 敏 张 阳


 农业农村


喜看沃野奇葩艳

——北海创建广西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市纪实/邓 萍 伍朝胜


蓝色产业鱼跃人欢

——北海加快向海养强市迈进/邓 萍 伍朝胜


 生态文明


 碧海蓝天更喜绿

——北海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巡礼/邓 萍 伍朝胜


树立绿色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 《广西日报》短评


 珠城“蝶变”

——北海市创建优美生态宜居环境纪实/邓 萍 伍朝胜


 作风建设


还权于民 还情于民 还信于民

——北海市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邓 萍 伍朝胜


作风,生产力的驱动力

——北海市抓作风建设促进千亿产业崛起/邓 萍 伍朝胜 张敏捷


北海: 阳光“晒”出好作风/伍朝胜


 民意为重 民生优先

——北海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纪实/邓 萍 伍朝胜


 第三篇 转型升级 千帆向海


 经济

 北海: 潮起正是踏浪时/王明浩 庞革平 谢振华


北海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曾俊峰


搭建“海上丝绸之路”新支点的北海实践/伍朝胜


面向东盟交流融合 

——北海开放合作踏浪而起/王明浩 谢振华


广西北海: 抓住新机遇 “古港”再起航/齐 慧 童 政 孙世芳


擦亮南珠品牌/伍朝胜


十年再造新北海/刘华新 庞革平 谢振华


 文化旅游


北海向文化借力实现跨越发展/伍朝胜


北海: 海洋旅游风生水起/伍朝胜


北海: 文化春风美乡村/邓 萍 伍朝胜


北海海洋文化: 发展新引擎/伍朝胜


 农业农村

现代农业打造富美乡村/伍朝胜


生态版珠乡的生动实践/伍朝胜


“银线”“金边”织美景

——北海市推进农村道路建设纪实/邓 萍 伍朝胜


 党的建设

作风建设的“乘数”效应

——北海市寓群众路线教育于清洁乡村活动中见成效/邓 萍 伍朝胜


选对人 用好人 干成事

——广西北海市“三个一线”选人用人纪实/刘 昆 张林涛 张 阳


 第四篇 高质腾跃 追梦向海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王乃学


 开放开发

舞起“龙头”闯丝路/伍朝胜


潮起海天阔 扬帆再起航

——北海积极推进“向海经济”建设纪实/曾俊峰


广西北海市积极打造“向海经济”

——面向大海扬新帆/童 政 周骁骏


广西北海: 优惠政策激发创新热情/童 政 厉 烨


石油化工和临港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比翼齐飞

——“工业港城”展现新活力/曾俊峰


扬帆丝路逐浪高

——广西北海奋力开启新世纪海上丝路新航程/伍朝胜 曾 明


打造向海产业新一极

——北海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侧记/曾俊峰


倾力打造向海经济拳头产品

——广西北海发展向海经济系列报道之海洋经济篇/杨子健 丁纬国


 文化旅游

广西北海: 承载“古丝路”精髓 书写“新丝路”篇章/周仕兴 唐婉婉


北海: 写好“海丝”文旅融合发展新篇/伍朝胜


 生态文明

让绿色环保成为百姓永久福利

——访广西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代表/周仕兴


 广西北海发展向海经济系列报道之海洋生态篇/杨子健 丁纬国


 农业农村

高质量打赢攻坚战

——北海市推进脱贫摘帽工作侧记/管林华


乡村振兴尽芳菲

——北海市大力推进新时代讲习所建设纪实/伍朝胜 曾 明


 附录


 十年向海发展大事记

 (2008年1月—2018年6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