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格局中,中国是如何制定自身的经济策略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转变与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本书通过梳理几个重要的国家经济全球化战略予以解答。
本书讲述了从1979年以来,中国从改革开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从应对挑战到积极主动……中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
第一节 对外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回顾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的出现、丝绸之路的起源,无不昭示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历史古国的底蕴。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一下子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历经多次政府更迭之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的整个经济已经千疮百孔,遭受了无法弥补的重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极度缺乏资金,中国不得不通过向苏联举借外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举借外债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一种特殊形态对外资的定义,长期以来一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定义仅指外国直接投资,广义的定义则包括各种形式的间接投资。。毫无疑问,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举借的外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要求中国提前还债,也给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再次将中国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由于“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时,中国的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已经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为了扭转这一形势,197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1978年恰恰是前30年和后40年的分水岭。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的历史抉择。正是由于中共中央正确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才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下,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节双轮驱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如果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资本这一高级要素大量流入中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外部环境,那么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则为中国进一步吸引外资提供了重要的内部引力。1979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放营造了吸引外国资本要素流入的经济环境,改革创造了一个对外资有吸引力的、遵守规则的市场环境。开放和改革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则进一步吸引了大量资本要素在中国的流动和集聚,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 从改革起步:开放初期港澳台小型跨国公司逐步进入(1979—199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先的排斥外资转变为利用外资。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战略思想的转变,包括突破思想与体制障碍,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外商的投资顾虑,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方面给予跨国公司一定的激励和保障,以解决各地从无到有利用外资的实际问题。
特区试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从而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批窗口。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以后,提出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开放的目标。5月,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上海、天津、青岛和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4月,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和关于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成为中国的第5个经济特区。1990年2月,国务院同意将济南市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至此,沿海地区几乎全部开放,形成了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开放带,成功地实现了对外开放从点(经济特区)到线(沿海经济开放带)的目标转变。
由此可见,开放政策是以改革的方式起步的。经济特区的建立就是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一大改革。这一改革使特区从旧体制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对外部资本要素的引力,政策开放又进一步吸引了港澳台资本流入,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带等多种形式的引资格局,成功地实施了邓小平“沿海与内地分步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取得了对外开放的阶段性成果。
二、 全方位开放: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1992—2001)
从1992年到2001年中国“入世”之前是中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体制障碍已经消除,实际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包括大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都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的一次飞跃,即实现利用外资达到数百亿美元以上。为此,中央制定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以进一步扩大中国吸收外资的规模。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地区优惠政策逐渐向内地延伸,先后开放了边境对外开放城市和长江沿岸城市。1999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的重大决定,给予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诸多优惠,实现了点(经济特区)、线(沿海经济开放带)、面(边境内陆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在这个阶段,由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带、边境内陆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全方位开放所带来的廉价劳动力的持续供给以及外国直接投资激励政策的不断实施所产生的对外部资本要素的巨大吸引,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继港澳台资本之后,欧美日等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也纷纷抢滩国内市场,埃克森美孚、BP英国石油、通用汽车、丰田汽车、西门子、松下电器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中国吸收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 以开放促改革: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开拓市场(2002—2007)改革为开放创造了条件,开放又成为改革的动力。正是在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吸收外资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1年末“入世”以后,中国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按照“入世”承诺,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逐步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在2002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中国已经将过去一直保密的民用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和制造以及历来由国家垄断经营的电信、铁路运输、商品批发等行业向境外投资者开放,表示了中国对高科技领域和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按照“入世”承诺,汽车等行业逐渐取消配额管理措施,并实施了进口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分销服务、法律服务、旅游服务、教育服务、商业零售等也陆续对外开放。通过以上各种方式,中国吸收外资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
四、 提高开放效益: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07—2012)
2007年以后,中国利用外资已经进入依靠国内改革深化和战略优化来提高开放效益的新阶段。
早在“十一五”规划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强调“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25/content_6290208.html.。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在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到注重质量再到注重效益,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以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效益。
……
第一章 参与WTO和全球化推进国内改革开放
第一节 对外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 双轮驱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第三节 体制建设:从政策性开放到体制性开放
第四节 战略升级:构建开放新格局
第二章 建立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
第一节 全球生产网络概述
第二节 中国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分析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落差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建立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对策
第三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自贸试验区建设
第一节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背景和内容
第二节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的自贸试验区改革
第三节 开放经济体制的经验总结和展望
第四章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第一节 自由贸易港概况
第二节 建立自贸港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
第三节 我国提出自贸港的国内外背景
第四节 探索建设自贸港的建议
第五章 拓宽外商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融资约束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化解对外投资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第六章中国整体营商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第一节营商环境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中国营商环境发展趋势与国际比较:基于世界银行
《营商环境报告》
第三节中国营商环境地区间比较:基于普华永道《中国城市
营商环境质量报告》
第七章 中国工业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与理论总结
第一节 中国工业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中国工业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与成就
第三节 工业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总结
第八章 “超级全球化”影响与中国作用
第一节 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超级全球化”
第二节 全球化新趋势与“超级全球化”阶段
第三节 “超级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
第四节 中国在超级全球化时代的作用
附件:根域名服务器及域名系统的治理权之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