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为媒:城镇化的实践机制研究》:
三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
改革开放后,土地的使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机关、部门的建设;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商业的发展,临街的店铺、居民的房屋多了起来。这个阶段,集镇还是沿着道路不断发展。机关的发展主要有两类:一是拆平房建楼房;二是新建房屋。
1983年9月15日,白村信用社直接征用门前三队63平方米的土地,赔偿200元,包括土地占用费和青苗费。见证方为乡政府和农业银行。
1985年,原税务所的房屋比较狭小,不能满足办公的需要,于是就在新址建造了办公楼。新址为门前四队的粮食仓库和晒场,面积约为2亩,支付了5000元。当时,该生产队该欠信用社的贷款。所以,资金就直接拨给了信用社,而没有支付给生产队。
1985年,合作银行在路的东侧重新征用了土地,建造了办公楼。原办公地点在邮电大楼一层,有三间房屋。
从1985年开始,政府允许农民到集镇上购买宅基地建造房屋。此时,建造房屋还未占用农田,占用的多是水塘。建造房屋所占用的土地由村民小组出让,约为500元/间,居民自行建造。出让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税务所、农具厂旁边,以门前三队居多。
1986年,供销社新大楼落成。供销社的地盘在集镇上最大,生产资料门市在南边,生活资料门市在北边(大楼的位置)。生产资料门市的房子为70年代末期所建,占用门前一队的荒地及旁边水塘。供销社俨然成了集镇的商业中心,它的外面聚集了许多来此卖菜的农民。在它的对面,也建设了楼房。原农具厂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职工们便联合商户建设了一栋新大楼。由于建房子的有八个人,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八大家”,主要是做服装生意。
1986年11月,政府租用门前三队水田2.0亩,兴办竹木市场。政府提供交易的场所,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
1986年时,全乡人口15183人,门前塘集镇上人口2917人(含驻军300多人,非农业人口为886人)。
1986年,为了协调经济发展,还专门设立了白村区委。从此时起,集镇开始了正式的规划。设立区委之后,新的办公地点需要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经批准的集镇1985-2000年规划与当时的状况有矛盾。于是,白村就把区委的位置从规划位置向西偏北方向移了200米左右。派出所、财政所、工商所、法庭和电管站等部门均在此建造了办公楼。这些部门是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设立的单位。这里发展起来后,就与老街形成了呼应之势。
1988年,集镇上有人口32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79人,常住农业人口为1575人。供销社增设了两个批发部。白镇中学占地2.5亩的三层教学大楼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经上级批准高中部拟在1989年秋季招生。集体、联户和个体的商业点增加到了60个。有供销社、物资站、木材管理站、食品站等商业单位,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交管站、邮电支局、法庭、营业所、信用社、文化馆、电影院(兼影片发行站)等30多个行政、文化、宣传、金融和业务机构集中在镇上。
1988年10月,地方政府征地3.4亩,投资3万元(含征地费用5184元/亩),开始建设农贸市场。1989年4月,地方政府新征1.4亩,扩大了农贸市场的面积,同时开辟了一条新街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