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以地为媒:城镇化的实践机制研究
0.00     定价 ¥ 99.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154086
  • 作      者:
    李宽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宽,1986-,河南南乐人,社会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讲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基层治理与城乡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以地为媒:城镇化的实践机制研究》认为以地生财和地利共享共同构成了以地为媒的城镇化实践机制,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土地作为媒介较好地处理了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和土地级差地租的再分配问题,为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这种机制的产生与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有关。
展开
精彩书摘
  《以地为媒:城镇化的实践机制研究》:
  三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
  改革开放后,土地的使用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机关、部门的建设;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商业的发展,临街的店铺、居民的房屋多了起来。这个阶段,集镇还是沿着道路不断发展。机关的发展主要有两类:一是拆平房建楼房;二是新建房屋。
  1983年9月15日,白村信用社直接征用门前三队63平方米的土地,赔偿200元,包括土地占用费和青苗费。见证方为乡政府和农业银行。
  1985年,原税务所的房屋比较狭小,不能满足办公的需要,于是就在新址建造了办公楼。新址为门前四队的粮食仓库和晒场,面积约为2亩,支付了5000元。当时,该生产队该欠信用社的贷款。所以,资金就直接拨给了信用社,而没有支付给生产队。
  1985年,合作银行在路的东侧重新征用了土地,建造了办公楼。原办公地点在邮电大楼一层,有三间房屋。
  从1985年开始,政府允许农民到集镇上购买宅基地建造房屋。此时,建造房屋还未占用农田,占用的多是水塘。建造房屋所占用的土地由村民小组出让,约为500元/间,居民自行建造。出让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税务所、农具厂旁边,以门前三队居多。
  1986年,供销社新大楼落成。供销社的地盘在集镇上最大,生产资料门市在南边,生活资料门市在北边(大楼的位置)。生产资料门市的房子为70年代末期所建,占用门前一队的荒地及旁边水塘。供销社俨然成了集镇的商业中心,它的外面聚集了许多来此卖菜的农民。在它的对面,也建设了楼房。原农具厂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职工们便联合商户建设了一栋新大楼。由于建房子的有八个人,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八大家”,主要是做服装生意。
  1986年11月,政府租用门前三队水田2.0亩,兴办竹木市场。政府提供交易的场所,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
  1986年时,全乡人口15183人,门前塘集镇上人口2917人(含驻军300多人,非农业人口为886人)。
  1986年,为了协调经济发展,还专门设立了白村区委。从此时起,集镇开始了正式的规划。设立区委之后,新的办公地点需要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经批准的集镇1985-2000年规划与当时的状况有矛盾。于是,白村就把区委的位置从规划位置向西偏北方向移了200米左右。派出所、财政所、工商所、法庭和电管站等部门均在此建造了办公楼。这些部门是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设立的单位。这里发展起来后,就与老街形成了呼应之势。
  1988年,集镇上有人口32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79人,常住农业人口为1575人。供销社增设了两个批发部。白镇中学占地2.5亩的三层教学大楼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经上级批准高中部拟在1989年秋季招生。集体、联户和个体的商业点增加到了60个。有供销社、物资站、木材管理站、食品站等商业单位,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交管站、邮电支局、法庭、营业所、信用社、文化馆、电影院(兼影片发行站)等30多个行政、文化、宣传、金融和业务机构集中在镇上。
  1988年10月,地方政府征地3.4亩,投资3万元(含征地费用5184元/亩),开始建设农贸市场。1989年4月,地方政府新征1.4亩,扩大了农贸市场的面积,同时开辟了一条新街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进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核心概念
第二章 白镇建设历程
  第一节 白镇简介
  第二节 集镇的发展
  第三节 乡镇功能区的显现
第三章 城镇化实践机制的生成基础
  第一节 集体积累的消失
  第二节 土地管理权的变动
  第三节 城镇建设的转变
  第四节 建设资金的多元化
第四章 以地生财:城镇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第一节 工业发展的倒逼
  第二节 商住用地的出让
  第三节 融资平台的运作
第五章 地利共享:城镇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一节 工业园区的打造
  第二节 公管与公服用地的建设
  第三节 财税体制中的地利共享
第六章 城镇化实践机制的内在张力
  第一节 征地拆迁中的矛盾与纠纷
  第二节 集体的式微与个体的崛起
  第三节 能人的谋利与老实人吃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城镇化道路
  第二节 个体、集体与国家关系的调适
  第三节 集体的可能与限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