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是全球化*兴盛的时代。在这一段时间内,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深入参与并推动了这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也是全球化*大的获益者之一。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全球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情绪泛滥,保护主义再度兴起;主张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政治家在西方国家的民主选举中崭露头角,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整个西方世界逐渐陷入政治极端化和经济发展停滞的泥潭。相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却依然表现出强劲增长的趋势,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新时代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一种新的全球合作模式正在形成;面对国际市场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对内的改革不断深化,对外的投资与合作方兴未艾,在硬实力增强的同时,软实力也不断发展。中国的崛起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也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模式。
序
最近一些年来,经济全球化在部分西方国家遭遇了抨击和抗议。打着反全球化旗号的政治家趁机在各种选举中崭露头角,成为最大的赢家。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打着“美国优先”的口号当选,并宣称要把这一口号落实到政策中去。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还扬言要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区,并要求与欧盟重新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特朗普政府还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威胁美国的所有贸易伙伴。
美国曾是自由贸易的虔诚信徒,也是全球自由贸易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全球化正是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与跨境投资自由化而迅速发展的。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从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看,世界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发展得最快,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最迅速,这是全球化最兴盛的时代。
如今美国带头反全球化,这将给全球化的未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是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它们趁着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的机会,在全球配置资源与生产,投资收益率成倍增长。然而,这种自由却让发达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严重向富人倾斜,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的根源之一就是因为美国只有占总人口比例1%的富人受益于全球化,99%的美国人仅是这场繁荣的陪衬而已。
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利用全球市场开放的机会迅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它们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它们同时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环境污染的代价。
在中国,全球化也加大了贫富差距。中国沿海地区最先接受外来投资,发展十分迅速。但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没有这些优势,没有多少外国企业到那里去投资,它们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此外,外来投资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因而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不过中国政府没有完全奉行“华盛顿共识”,中国并未完全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的全面开放,特别是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因此中国政府有能力引导经济发展,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帮助没“沾上全球化光”的地区和人民实现发展,帮助上亿人脱贫。
中国对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当全球化陷入危机时,中国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全球化回归正轨,因为中国认为,倒退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我们不可能再回归到以民族国家为框架的发展模式,因为那种市场太狭窄,束缚了技术的传播和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国家的框架无法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中国倡导的全球化是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以说是一个主权国家共同体,各国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自愿联合起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与危机。
然而,有些发达国家的领导人对此持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通过打乱全球产业链,可以让工业生产过程再回到他们的国家去,可以促进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甚至有政客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有人故意编造出来的谎言,目的是延缓他们国家的发展。2017 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将不受限制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虽然我们不能强迫各国都参与全球治理,但我们可以让所有国家都认识到加强全球治理对世界的益处。如果某些国家不愿意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我们便只能自己承担全球治理的任务。那些想脱离全球治理、回归单边主义的国家最终会意识到,脱离了全球市场的国家也将脱离这个时代的发展轨道,自我孤立,丧失竞争优势。只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才能分享发展的红利以及全球化带来的益处。2013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核心理念就是多边合作,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新兴经济体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个封闭的倡议,中国希望未来有更多国家参与这项倡议,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让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多元化,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模式可以供各国参考借鉴。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包括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治理制度的特点,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在结束了高速发展阶段后,如何应对中高速发展阶段挑战的思考。此外,第一部分还讨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如何运用它的国家力量。第二部分分析了全球化危机,以及中国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中国与美国的复杂关系,如中美之间长期纠缠的货币汇率问题;中国如何与新兴经济体共同构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并推动全球化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及中国提出的建设“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问题。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世界经济中“逆全球化”潮流汹涌澎湃,中国经济如何才能“独善其身”?一凡博士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提振信心。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一凡长期跟踪全球化发展,他对“反全球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制度优势有独特的见解。他的这本书值得一读。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