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学与闻
0.00     定价 ¥ 40.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59821423
  • 作      者:
    饶晓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助力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2.国学不神秘,国学很可亲!“国学与闻”即大家一块学习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精选经、史、子、集国学主要门类,采用讲座实录形式,深入浅出,语言生动。

4.力求古今连通,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饶晓,1947年生,籍贯湖南长沙,中学高级教师。1965年考入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之初曾抽调从事文学创作,后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在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创作或编著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雨后青山》(创作组执笔人之一)、报告文学《三陇新画》、散文游记《仙境桂林》、中学校本教材《天地赤子》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国学普及读物,全书以讲座形式分专题对国学主要门类作了概述,并结合时代要求及中学教育的特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代的意义。全书内容涉及文史哲等方面,既与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有联系,又能扩展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和理解深度。作者在长期的国学教学实践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使国学真正成为学生人文修养和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帮助大批学子树立了文化自信。本书适合作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用书,也适合用作中学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参书。


展开
精彩书评

饶晓老师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又有丰富的国学教育实践经验。他编著的《国学与闻》,我认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张葆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讲 人之所需即为儒

——浅说儒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后世人的慨叹。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死于公元前479 年。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追溯起来是商代名臣微子族裔。孔子曾祖那一辈,避宋乱来到鲁国。鲁国是周室的封国,保存着比较多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所以,孔子一出生就受到商、周两种文化交合的影响。孔家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叔梁纥只是个邑宰的小官,以勇力闻名。孔父近老年时娶颜氏女而生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小时候是颇为穷苦的,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15 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孔子于是自食其力,独撑门户。他放过牛,干过农活,做过仓库保管员,做过会计,大概也做过给人家办丧事的司仪或吹鼓手。这使他有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体验。

孔子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但他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母亲去世,他成了孤儿,反倒更激起他自学成才的愿望。他向每一个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古书记载孔子请教过的有苌弘、师襄、郯子、老聃四人。孔子分别向他们求教乐、琴、史、礼方面的学问。孔子随时随地学习,“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孔子自己总结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由于勤奋好学,孔子在还很

年轻的时候就成了闻名乡里的学问家,时人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赞

叹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评说他。孔子颇为幽默,听到后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我该擅长什么好呢?擅长驾车好呢?还是擅长射箭好呢?我还是选驾车吧。

孔子为什么选择擅长驾车呢?驾车就是掌控方向,走正道,勿使倾覆。孔子生于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乱世,他的理想就是把持住社会的前进方向,不要让这个世道沦落败坏下去。


 

第十讲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认识《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公元前145年生于一史官世家。祖上曾是周王朝太史,父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因家学渊源,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博学多闻。十岁时随父亲入京,师从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和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春秋》和《尚书》,这一切使他具备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20岁时,他走出书斋,开始一次万里长途漫游,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亲自考察了众多历史名胜和古迹,走访了无数古圣先贤的故里,也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激起对这片山河大地的无限热爱。漫游归来,司马迁开始踏上仕途,做了一个平时保卫皇宫,有事陪同皇帝出巡的郎中。这也让他有机会参与许多重大国事活动,增长见识。35 岁时,他再度出游,到了祖国西南一带,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元封元年,汉武帝仿古制率大队人马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父亲司马谈途中病倒,临终前对司马迁嘱托说:“我家世代为史官,我久有著作史论的愿望和准备,我死后,你必会继任太史令,一定不要忘了我的遗愿。”三年后,司马迁果然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这时正值壮年,便积极着手各方面的准备,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广泛收集古籍遗文,调查核对传闻轶事,随后便开始著述《太史公书》。

就在司马迁热情高涨地投入《太史公书》创作的时候,一桩飞来横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 年),汉武帝派亲戚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兵征讨匈奴,将军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率五千人与匈奴三万人马遭遇,几番血战之后,匈奴又调八万精兵合围李陵所部。李陵“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直至“兵尽矢穷,人无尺铁”(《李陵答苏武书》),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陵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同上)的考虑最终投降。此事传到汉庭,满朝文武只骂李陵,无人认真评析战事。司马迁挺身而出,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是在绝境之下不得已的权宜做法,定无本心,此役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作为主帅,指挥失当,驰援不力,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这番言论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被当作李陵同党而下狱。不久,朝廷调查李陵投敌一事的人,错把一个叫李绪的投敌将军当成了李陵,由此坐实了李陵叛投的罪名。这下,不但李陵被族灭,司马迁也受牵连而被重罚。他被施以“宫刑”,这是一种剥夺人格的奇耻大辱。司马迁蒙此深冤,受此巨辱,真是痛不欲生!可是每当寻死之念冒出的时候,他那不甘不愿的愤激之情又强烈地升起;不能就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太不值!他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耳边又响起父亲的嘱托,眼前又出现许多在困厄处境下发奋作为的先辈的身影。他从个人深重的悲愤中走了出来,决定含垢忍辱地活下去。不为偷生,只为要完成冥冥中落在肩头的使命,用更宏大的事业来证明正义的存在!历史将为正义而书写!

太始元年(前96 年),遭受四年牢狱之灾的司马迁终于出狱,这位经过炼狱煎熬的人,被任命为中书令。从此他“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发愤著述,全身心地投入到《太史公书》的创作之中。从受命为太史令算起,前后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征和二年(前91 年),《太史公书》终于完成,司马迁用生命完成了肩负的使命。他少年博学,束冠远游,无非是为修史做准备,及至获罪受刑而苟且尘世的唯一理由,就是修史的“私心有所不尽”。他拼尽心血才智,决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求“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司马迁终于做到了!这时,司马迁在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讲出了自己忍辱苟活的原因和深广的忧愤:“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安书》)万千屈辱,一吐为快!此后,这位历史奇人便悄然消失,不久仙逝!

 


第十二讲 文化传承,你我有责

——代结束语



我们的古人深知诗的教化功能之强大,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让诗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第一个手段就是主张学诗。诗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所有学习者的主要功课。蒙学教材基本就是诗的形式,像《三字经》《百家姓》都是朗朗上口的。作诗的基本技能——对韵,那是蒙童从小就要学的。考试也普遍以能否作诗、诗作得好不好为标准。常有“七岁能诗”便誉为神童的故事。至于以诗赋开科的科举考试,那也是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所以张籍才有“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诗句出来。诗人的地位是很高的,诗人便是才学之士,便是出仕的基本对象。唐代诗人顾况做了政府官员,深知官场不好混,但是看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后,便说白乐天要居长安也是“易”的。诗学得好,不单说明文采好,还说明悟性高,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因为要写出好诗,不单是一个技巧问题,所谓“功夫在诗外”,要有生活的历练和思想的积淀。

我们现在学校很少教学生作诗,高考作文也特别注明“不能用诗歌形式”,不知是把诗视为雕虫小技还是以为太过高深。不能小看了诗,写好诗不容易,读懂诗也不容易,诗的凝练和含蓄,让我们的思维空间变得更大。举个例子:朱熹有一首写春光的名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确实把春天的景致描摹得生动鲜明之极,而且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感悟也很给人启发。然而,仅此而已吗?仔细品味此诗的人就会发现,更有一层深意在内。“泗水”之滨在哪?山东。查朱熹年表,他一生并未到过山东,而且当时山东是在金人统治下,他怎么能跑到山东去踏春呢?原来,泗水的西南是孔子故里曲阜,南面是孟子故里邹县,朱熹这是一次精神上的踏春,他所欣赏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大美风光呀!诗真的需要品,特别是宋人的诗许多都是颇含深意的。学诗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教化过程。


展开
目录

序(张葆全)

第一讲 数仞宫墙君知否——国学摭谈

第二讲 中华文化之根——话说汉字

第三讲 弥纶天地智慧书——粗识《易经》

第四讲 礼乐相承塑中华——谈礼乐与修身

第五讲 人之所需即为儒——浅说儒家

第六讲  自然而然即为道——走近道家

第七讲  天理昭昭在人心——聊聊“理学”

第八讲  天人相应,透悟人生——中华医学与《黄帝内经》

第九讲  诗教绵延,性存风雅——歌咏《诗经》

第十讲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认识《史记》

第十一讲  诗到唐人叹观止——品味唐诗

第十二讲  万千风情在宋词——宋词略观

第十三讲  文化传承,你我有责——代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