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地铁站中的“去精神化”现象
1.2 地铁建设的高速发展
1.2.1 国外地铁建设的发展
1.2.2 国内地铁建设的发展
第2章 情景空间的基础理论
2.1 地铁站情景空间的相关学科及理论
2.1.1 现象学(Phenomenology)
2.1.2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2.1.3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4 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
2.1.5 地下建筑学(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2.1.6 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2.2 情景空间的概念
2.2.1 情景的模糊性与情景空间的复杂性
2.2.2 情景空间概念的定义
2.2.3 情景空间概念的辩证观
2.3 情景空间的理论构架
2.3.1 情景空间的理论基础
2.3.2 情景空间的理论核心
2.3.3 情景空间理论的人景因素——“情境”
2.3.4 情景空间理论的物景因素——“样态”
2.3.5 情景空间理论的场景因素——“景域”
2.4 情景空间理论的整体评价
2.4.1 情景空间的理论逻辑
2.4.2 情景空间理论的价值取向
2.4.3 情景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联系和区别
2.4.4 情景空间理论的现实困境
2.4.5 情景空间理论在当代地铁站设计研究中的定位
2.5 情景空间理论的方法论意蕴
第3章 情景空间的人景因素
3.1 人景与“情境”感知
3.1.1 “情境”的概念
3.1.2 感知、感觉与知觉
3.1.3 情境与个体感知
3.1.4 情境与人景空间
3.2 “情境”感知的表达机制
3.2.1 情境感知的过程
3.2.2 情境感知的途径
3.2.3 情境感知的艺术维度
3.2.4 情境感知的叠加效应
3.3 地铁站人景空间的特性
3.3.1 地铁站情境感知的相对性
3.3.2 地铁站情境体验的“定势性”
3.3.3 地铁站情境体验的“联觉性”
3.4 “情境”创设——地铁站人景空间的构建模式
3.4.1 知觉体验模式
3.4.2 意义解读模式
3.4.3 情感互动模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