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
0.00     定价 ¥ 1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64182304
  • 作      者:
    钟行明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薇,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从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90年任副教授,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和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属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等职。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强调传承和创新并重;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不固定式,不拘一格。
  
  钟行明,博士、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考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师从陈薇教授。201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进入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工作。2017年1月至7月,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运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展开
内容介绍
  元明清时期大运河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南粮北运以保证京师供给和社稷稳定,并带来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大运河之所以能长期正常使用与运转,与其成熟的管理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管理建筑则是管理制度运作的空间载体。《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以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元明清三代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总结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二元结构、分段管理、程限管理等重要特征,进而研究了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沿线管理建筑设置的关联性,重点研究了山东段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分析了运河管理制度运作及管理建筑对淮安、济宁的城市布局、文化景观、地方建设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管理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内部空间与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之间的关系。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适合建筑、历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爱好者阅读。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1.1 “大运河”的概念界定
1.2 研究时间跨度
1.3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现有研究威果述评
3.1 国内研究成果现状
3.2 国外研究成果现状
3.3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4.1 查阅历史文献以梳理大运河管理制度与管理建筑的历史脉络
4.2 实地调查长江以北段运河以了解管理建筑分布重点地段
4.3 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研究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的关联性
4.4 用数据分析方法对管理建筑的空间分布态势等进行量化分析

第一章 由简至繁,河漕交融: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演进轨迹
笫一节从无到有:元代以前运河管理制度演进概述
1.1 隋唐以前
1.2 隋唐
1.3 两宋
第二节 承前启后: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开创(至元十三年至永乐十二年,1276-1414年)
2.1 元代内河漕运路线的变迁与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2.2 元代海运管理制度的创行
2.3 元代海运与河运的交融
2.4 明初海运到河运的转变
第三节 建章立制:大运河管理制度的确立期(明永乐十三年至威化年间,1415-1487年)
3.1 运法三变:支运、兑运、长运的更替
3.2 大运河管理组织架构的构建
3.3 大运河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四节 臻于至善: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明弘治至清乾隆,1488-1795年)
4.1 大运河管理组织体系的完善
4.2 大运河管理规章制度的细化和完善
第五节 积重难返:大运河管理制度的衰败(清嘉庆朝至光绪三十一年,1796-1905年)
5.1 大运河管理制度衰败的外部诱因
5.2 运河管理制度衰败的内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分相益,因制设署: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河海有别:河漕与海运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
1.1 元代运河及海运管理建筑分布概况
1.2 元代河漕及海运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聚散由制: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
2.1 漕粮征兑
2.2 漕粮转输
2.3 漕粮交仓
2.4 明清大运河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智治水,以人胜天:明清山东运河管理运作
第一节 先天不足: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1 地形地貌局限
1.2 水源供给不足
1.3 地势高差巨大
1.4 地处黄泛区
第二节 泉湖相济:水源管理运作
2.1 水源补给措施
2.2 水源管理运作
第三节 启闭有方:船闸管理运作
3.1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建置
3.2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管理机构设置
3.3 明清山东运河船闸的运作
第四节 南北相宜:南旺分水枢纽管理运作
4.1 南旺分水枢纽的建置沿革
4.2 南旺分水枢纽的管理运作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因运而生,因署而兴:基于管理制度运作视角的大运河管理建筑与运河城市
第五章 依式直署,举政治事: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其运作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图表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