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唐诗的历史想象
0.00     定价 ¥ 7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8843
  • 作      者:
    张彦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彦,女,1982年生,内蒙古满洲里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歌。现已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1项,获得2018年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想象即诗人对历史的诗意想象。唐代诗人成功运用历史想象的技巧,将历史因素转化为诗意要素,形成了唐代历史诗歌的繁荣。
  《唐诗的历史想象》从接受想象与创作想象两个层而,勾勒出唐代历史诗歌的艺术特征,探讨作为历史知识接受主体的唐代诗人,想象历史情境,理解历史意义,形成理解并解释的历史意识的过程;探讨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唐代诗人,把接受并理解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融注于心,将历史材料酝酿加工,创造出诗歌历史意象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唐诗的历史想象》:
  吕氏专权后又有霍光专权。霍光是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年仅十几岁就被霍去病带入宫中。因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的姨侄,所以霍光也作为皇亲留在宫廷内,能在武帝左右侍奉。他小心谨慎,前后达二十多年,深受武帝的信任和重用。汉武帝病危时,叫人画了一幅周公抱成王受诸侯朝见的画给霍光,意要他学周公辅成王故事,辅佐幼子刘弗陵,并命他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时受武帝嘱托的还有金日殚、上官桀和桑弘羊。武帝死后,刘弗陵继位,是为昭帝,年仅八岁,国家政事皆由霍光裁决。霍光辅佐昭帝期间,继续执行武帝末年“与民休息”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史称当时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对于稳定武帝后期以来动荡不定的统治,恢复和发展凋敝的社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昭帝是幼子即位,引起了燕王刘旦的不满,他自认为是武帝在世诸子中最长者,应立为帝,因此对昭帝怀恨在心。他与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勾结,妄图谋杀霍光,推翻昭帝,自立为帝。昭帝洞察燕王之叛心,支持霍光采取措施,杀了上官桀、桑弘羊,燕王刘旦、盖长公主自杀。从此霍光名声威震海内,昭帝举行成年冠礼后,仍然把政事委托给霍光。霍光是西汉中期的政治家,从政五十余年,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代。特别是武帝去世后的二十余年,政事决于霍光,称得上权倾一时的三朝元老。但霍光在权势显赫时任人唯亲,培植私党,霍氏子婿亲朋担任要职遍布朝廷内外。加之他治家不严,纵容包庇亲属子弟仗势弄权,骄奢淫逸,为所欲为。霍光死后,他的儿子霍禹为大将军,侄孙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霍家恶奴冯子都依仗霍家势力横行霸道。霍禹、霍云、霍山大肆营造住宅,挥霍无度,不理朝政。宣帝在民间时,对霍氏一家权尊势盛,其子弟在地方上飞扬跋扈有所耳闻。霍光死后,宣帝亲理朝政,重用御史大夫魏相和岳父平恩侯许广汉。霍山虽领尚书事,但宣帝下令官吏有事可密奏,不必通过尚书,大臣们也可独自进宫谒见皇帝。宣帝对霍氏一家更加疏远,把霍氏几个掌权的近亲调出京城,又改任霍禹为大司马,不准他戴大司马大将军的武弁大冠,也没有印绶,还免去他右将军职务;霍光的长婿邓广汉也从任长乐官卫尉改任少府。霍氏阴谋叛乱,败露后,霍云、霍山相继畏罪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被捕,霍禹腰斩,霍显和他的几个女儿以及同辈兄弟都被斩首弃市,霍后被废黜,幽禁在昭台宫。受霍氏一案牵连被诛灭的有几十家。
  西汉后期,外戚王氏专权更甚。汉成帝即位后,虽然清除了宦官势力,但其母后王政君依仗裙带关系,把她的八个兄弟和子侄一一委以大权。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都相继为大司马,地位显赫,出现了外戚专权的局面。成帝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控制朝政,成帝对他也敬畏三分。王凤依仗皇太后的权势,飞扬跋扈,有些官员对他的骄奢专横不满,即被处死。因此,再也无人敢批评他。公卿大臣奉承王凤,全国郡守、相、刺史等地方官,大多出于王氏门下。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外戚王氏一门十侯、五大司马、几十人被封为列侯,姻亲爪牙遍布朝野,成为西汉历史上最长、势力最大的外戚贵族集团。最终王莽篡位,西汉灭亡。
  ……
展开
目录

绪 言…………………………………………………………………………… 1

  一 选题提出……………………………………………………………… 1

  二 文献综述……………………………………………………………… 2

  三 研究对象……………………………………………………………… 3

  四 研究内容……………………………………………………………… 14

第一章 史官文化影响下唐诗中的史鉴意识………………………………… 17

 第一节 唐代统治者诗中的史鉴意识……………………………………… 17

  一 总结历代兴亡. 巩固创业鸿基……………………………………… 18

  二 见盛须得观衰. 居安则要思危……………………………………… 20

 第二节 唐代史家诗中的史鉴思想………………………………………… 22

  一 史家的历史题材诗歌概观…………………………………………… 23

  二 史家责任: 借史讽谏君王…………………………………………… 28

  三 历史哲学: 探寻天人之际…………………………………………… 31

  四 历史经验: 从政处世之道…………………………………………… 32

 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史鉴精神……………………………………………… 35

  一 见乱思治. 总结历史规律…………………………………………… 35

  二 咏史明志. 寻找生命范式…………………………………………… 40

  三 牒谱精神. 树立立身之本…………………………………………… 41

第二章 唐人的历史知识谱系与唐诗对历史的想象………………………… 44

 第一节 唐人的历史知识谱系……………………………………………… 44

  一 史部正史: 唐人历史知识来源的主体……………………………… 45

  二 史部野史: 唐人历史想象的启蒙…………………………………… 50

  三 经部典籍: 唐人据经探史且据史谈经……………………………… 53

  四 子部典籍: 唐人历史典故的积累…………………………………… 60

 第二节 唐人对正史知识的接受与诗意想象……………………………… 63

  一 正史之中尤崇“三史” ……………………………………………… 63

  二 “三史” 之中尤尚汉史……………………………………………… 67

 第三节 唐人对野史和类书中历史知识的诗意想象……………………… 79

  一 唐人对杂史的诗意想象: 以唐诗对.吴越春秋. 的接受为例…… 80

  二 唐人对杂传的诗意想象: 以唐诗对杂传“老莱子” 故事的接受为例84

  三 唐人对类书的诗意想象: 以类书的“老莱子” 典故为例………… 87

第三章 唐代诗人的历史取向与文化原因…………………………………… 90

 第一节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及文化原因………………………………… 91

  一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 91

  二 “唐承汉统” 政治思想的影响……………………………………… 94

  三 祭祀汉代先王贤臣的礼制熏陶……………………………………… 96

  四 唐人对汉朝文化的理性选择………………………………………… 98

 第二节 唐代诗人的三国观及文化背景………………………………… 101

  一 诗人的君主观: 以咏曹操为例…………………………………… 101

  二 诗人的名臣观: 以咏诸葛亮为例………………………………… 105

  三 诗人的正统观: 对正史的传承…………………………………… 109

  四 诗人的天人观: 三国史论影响…………………………………… 111

 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六朝兴亡观及文化背景…………………………… 115

  一 兴亡因素: 君主人才、地势王气………………………………… 116

  二 败亡原因: “近小人” 与“务奢靡” ………………………… 122

  三 兴亡感叹: 历史与生命的衰亡同构……………………………… 125

第四章 唐诗历史想象的功能、模式与技巧……………………………… 128

 第一节 唐前诗歌历史想象特征概说…………………………………… 128

  一 先秦两汉: 诗歌想象历史的叙事性与颂赞性…………………… 129

  二 魏晋南北朝: 诗歌想象历史的咏怀性…………………………… 133

 第二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功能…………………………………………… 137

  一 以史言志与因史抒情……………………………………………… 138

  二 借史讽今与借古喻今……………………………………………… 145

 第三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文本模式……………………………………… 150

  一 历史传记式………………………………………………………… 151

  二 历史论赞式………………………………………………………… 159

  三 历史情境式………………………………………………………… 163

 第四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技巧举隅……………………………………… 167

  一 浓缩式想象………………………………………………………… 168

  二 连缀式想象………………………………………………………… 170

  三 填充式想象………………………………………………………… 172

  四 换位式想象………………………………………………………… 174

  五 虚构式想象………………………………………………………… 177

第五章 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181

 第一节 唐诗历史意象化概述…………………………………………… 181

  一 历史意象与历史意象化…………………………………………… 182

  二 历史意象结构与组合的方式……………………………………… 186

  三 唐诗历史意象的功能……………………………………………… 189

 第二节 初盛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192

  一 初盛唐诗历史意象化概说………………………………………… 193

  二 李白的复合结构和凭虚构象……………………………………… 195

  三 杜甫的意植象中与借象达意……………………………………… 199

 第三节 中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202

  一 李贺的历史意象陌生化…………………………………………… 203

  二 刘禹锡的意深而境生象外………………………………………… 209

 第四节 晚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218

  一 杜牧的意到直陈象翻新…………………………………………… 220

  二 李商隐的用意曲折象密集………………………………………… 223

结 语………………………………………………………………………… 230

  一 历史想象之于唐诗的艺术魅力…………………………………… 230

  二 较前代发展变化及对后世影响…………………………………… 233

  三 唐代诗人历史想象与史家历史想象比较…………………………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6

后 记………………………………………………………………………… 24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