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晚清民国船山学的接受与传播(1840-1949)
0.00     定价 ¥ 9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8638
  • 作      者:
    吴戬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戬,男,1981年12月生,祖籍湖南宁乡,生于株洲。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至2011年在南京大学先后完成硕士、博士学业。现为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湖南省船山学基地成员,湖南省船山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明清学术思想与古典诗文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江海学刊》《中国诗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王夫之既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又为中国现代恩想之先驱。
  《晚清民国船山学的接受与传播(1840-1949)》从传播接受的角度对近现代时期船山哲学的学理阐释、价值建构与思想转化进行还原性考察与系统观照,注意时空形态、文化传媒、历史传统、社会恩潮、哲学范畴的交互性,揭示了汉宋、中西视域下船山哲学从正统性建构走向现代性建构的发展历程与价值得失,立论平允,而不失创见,对于船山学与清代民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晚清民国船山学的接受与传播(1840-1949)》:
  民国中期船山哲学接受的价值和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现代哲学史与学术思想史的关注。与民国前期仅有梁启超的学术史观照相比,民国中期王夫之学术史、哲学史的关注程度明显提升。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钟泰的《中国哲学史》、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等均对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予以关注。王夫之首次在哲学史的叙述中占据突出位置,如李石岑《中国哲学十讲》专辟一章来讲述王夫之,而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则在具体论述中给予王夫之最高的关注和评价。其二,船山哲学研究专著的出现。如王永祥《船山学谱》、嵇文甫《船山哲学》、张西堂《王船山学谱》等专著对王夫之的思想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其三,对船山哲学的吸收与转化。熊十力吸收王夫之的相关思想并融汇阳明学、佛学形成新唯识论的体系,其基本观念与王夫之一脉相承。张岱年吸收王夫之的相关思想,并融汇唯物辩证法、新实在论,形成新唯物论(新气学)的哲学体系。毛泽东融汇王夫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形成实践哲学。其四,对船山哲学的系统分析。李石岑首次从体用视域对王夫之的哲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张岱年从系统的范畴、问题角度对王夫之哲学进行阐释。对王夫之的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论有深入的分析,尤其是人生论方面,解析成各种问题分类叙述。王永祥对王夫之的宇宙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认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总结出王夫之气化日新的几条原则,对心性修养和认识论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张西堂对船山思想学术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对船山哲学的探讨也比较全面深入,尤其是对王夫之心性论、修为论的探讨较为细腻,并对王夫之的思想渊源予以揭示。钱穆对王夫之的哲学各方面进行了简要地探讨,注意在明清思想史视域中,揭示其与黄宗羲、顾炎武、颜元、戴震、焦循等的区别与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年首次将王夫之与张载构建为宋明理学三系之一,并将这一派视为气学、事学或践形派,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五,对船山哲学的复合性有相当的认识。李石岑、张岱年、嵇文甫既揭示出王夫之思想的现代性,也指出其遗憾和不足。李石岑、嵇文甫在认识到王夫之唯物性的同时,也有重心的倾向。嵇文甫认识到王夫之思想的解放性与正统性的并存,张岱年对王夫之未能以器为中心展开充分的哲学论述表示遗憾。其六,对王夫之历史哲学的开拓性研究。虽然晚清士人对王夫之的史论、史学颇感兴趣,梁启超对王夫之的史学予以较高评价,章太炎触及王夫之的史学方法,但并未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民国中期的王永祥、嵇文甫对王夫之的历史哲学加以探讨,王永祥关注了王夫之的历史进化论,对文质问题进行探讨。嵇文甫则对王夫之的历史哲学进行系统探讨,不仅有理势、常变、理几等理论问题的探讨,还结合古今因革、华夷文野等具体的历史问题予以剖析。将王夫之的历史哲学定位为新天理史观,指出其价值与不足,并最早将其与黑格尔进行比较研究。其七,对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而辩证。民国中期的船山哲学研究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王夫之与程朱理学的差异甚至对立,而注意王夫之与张载的思想契合。张载在王夫之的思想渊源中,并不作为程朱理学的附庸而存在,而是独立于程朱理学的另一思想力量。张西堂、嵇文甫等学者均认识到王夫之与陆王心学表面差异下的内在关联。
  张西堂代表了民国中期人文视域船山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可惜并未发生太大的学术影响,而熊十力代表民国中期人文主义视域中船山哲学转化的最高成就。相对而言,民国中期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船山哲学成果更为丰硕,且影响更大。张岱年、嵇文甫、王永祥的船山哲学研究具有范式意义,而毛泽东、张岱年在船山哲学的转化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基本面相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代主题与船山哲学的传播接受
第二节 晚清民国社会思潮与船山哲学的传播接受
第三节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方式类型与时空形态

第二章 汉宋视域与清前中期船山哲学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王敌与康雍时期船山哲学的宋学正统性建构
第二节 汉学视域与乾嘉时期船山哲学的接受境遇

第三章 正典与新变:晚清时期船山哲学的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区域意识与全国视域:道咸同时期的船山哲学接受
第二节 庙堂与社会之间:光宣时期船山哲学接受传播的近代过渡
第三节 谭嗣同与船山哲学接受的近代转型

第四章 西学映照:民国前期的船山哲学接受
第一节 杨昌济、梁启超:科学与理性
第二节 胡适、毛泽东:生命与意志
第三节 嵇文甫、徐炳昶、钱穆:进化与实用

第五章 民国中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一):人文主义视域
第一节 民国中期船山哲学的体系化建构
第二节 蒋维乔、钟泰、冯友兰:关闽之间
第三节 钱穆:器与文
第四节 张西堂:思与诚

第六章 民国中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第一节 杨东莼、范寿康:黜明崇宋
第二节 王永祥:器与思
第三节 嵇文甫:生与常
第四节 吕振羽、谭丕模:物与德

第七章 民国中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三):辩证唯物主义视域
第一节 李石岑:有与动
第二节 张岱年:形与事

第八章 天道与历史:民国后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一)
第一节 民国后期船山哲学接受的文化学转向
第二节 贺麟:心与理的融通
第三节 萧厚德:理想与现实的合一

第九章 心性与文化:民国后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二)
第一节 钱穆:理气与历史
第二节 唐君毅:性道与文化

第十章 思想与社会:民国后期的船山哲学阐释(三)
第一节 嵇文甫:渊源与方法
第二节 侯外庐:生化与启蒙

第十一章 民国中后期学者对船山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第一节 王夫之与熊十力的新唯识学
第二节 王夫之与张岱年的新唯物论
第三节 王夫之与毛泽东的实践哲学

第十二章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得失
第一节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晚清民国船山哲学传播接受的价值得失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