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传播研究》:
从剧本到舞台,《桃花扇》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存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桃花扇》的载体,舞台形态才是戏剧的本体形态。中国古典戏曲本来就有案头和场上之说,《桃花扇》的舞台演出是从案头到场上的转换,由此,《桃花扇》也就从可读的戏曲成为可看、可听的戏曲。
《桃花扇》从剧本到舞台的转换是戏剧的文本形态到演出形态的转换。《桃花扇》的演出形态主要有全本戏和折子戏。全本戏是按照原本演出戏曲形式,《桃花扇》共有44出,那么全本戏的演出即将这44出完整地演完。清代以后,汪笑侬的京剧《桃花扇》、欧阳予倩的话剧《桃花扇》以及越剧、黄梅戏等的《桃花扇》基本是全本的演出;当代郭启宏等的昆剧《桃花扇》版本,张弘、王海清的《桃花扇》等都是经过改编的《桃花扇》全本戏。《1699.桃花扇》号称复原古典,保留了孔尚任原著的大量的曲词,但因为舞台时间所限,全剧将原来的44出缩减为6出,保留了《题画》《沉江》《却奁》《寄扇》《余韵》等主要情节。《桃花扇》全本戏的传播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和篇幅中展现了宏大的社会背景和编剧的思想意识。明清传奇剧本一般篇幅较长,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演出完毕。《桃花扇》若按原本演出,演出需要几天几夜。徐珂指出了全本戏的弊病:“全本戏专讲情节不贵唱工。唯能手亦必有以见长。”①因为演出的时间较长,艺人们确实无法做到表演的精雕细刻,这也是全本戏的局限。当代《桃花扇》的演出虽然覆盖故事的主要情节,但已经删繁就简,无法呈现《桃花扇》故事的原貌。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全本戏是孔尚任《桃花扇》的完整信息传播。舞台戏曲的核心是表演,舞台剧的全本演出并不能完全满足舞台剧传播的要求。
考虑到演出的需要,传奇剧本更多地进行了“缩长为短”,于是出现了折子戏的形式。折子戏是相对全本戏而言的,它是从全本戏中单列出的一折或几折。陆萼庭在《昆曲演出史稿》中说:“折子戏原不能算作独立的戏剧形式,它是全本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全本戏一似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在全本戏的演出方式占绝对优势的时候,舞台上看不见折子戏。”①这段话指出了折子戏和全本戏的关系。折子戏可以说是全本戏的精华部分,随着全本演出的减少,戏曲演出以折子戏为主要的方式。从全本戏到折子戏,不仅仅是从全本到单折的形式变化,还意味着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全本戏的宏大社会观念、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在折子戏中则变化为对表演的细细品味和欣赏。折子戏还可以不断地演出、雕琢,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从戏曲选本来看,清代的《缀白裘》等选本和曲谱选本中却没有《桃花扇》。在《六也曲谱》中收录了《访翠》《寄扇》《题画》3折。从这几折来看,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兴亡之感”慢慢淡化了,具有审美意识和与政治无关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当代,江苏省昆剧院有《题画》《沉江》等的演出。反观《牡丹亭》,《缀白裘》选录《牡丹亭》共12出,《集成曲谱》中就收录折子戏多达20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