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天津当代诗五家论
0.00     定价 ¥ 45.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20154111
  • 作      者:
    王士强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士强,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诗歌研究及当代文学批评,供职于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诗探索》理论卷特约编辑。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天津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骨干”。出版《烛火与星光》《消费时代的诗意与自由——新世纪诗歌勘察》等,曾获“澄迈•诗探索奖”理论批评奖、“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部以点带面、系统论述天津当代诗歌史的学术专著,通过典型个案观照天津当代诗歌,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位天津当代诗人为研究对象,从五人的创作中见出一条史的线索,见出当代诗歌美学的更替与嬗变。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天津当代诗歌的地位、特质及代表性人物一

在迄今约百年的中国新诗历史上,天津或许算不上一个具有策源性、吸附性的中心区域,它缺少如京沪吸引各地优秀人才于一处的客观条件,也没有扮演过如巴蜀“揭竿而起”、引领风气之先的革命者角色,总体而言是比较平稳、不显山不露水的。但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实际上,近百年来天津在中国新诗的探索与发展中从未缺席,涌现出了许多诗人与大量诗作,在低调、沉潜中为中国新诗、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新文学草创到新中国成立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天津的新诗活动与创作已较为活跃。这一时期天津的文学媒介比较发达——比如《大公报·文学》《大公报·文艺副刊》《大公报·诗刊》《益世报·语林》《益世报·文学》等的存在——为天津的文学、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天津也出现了许多新文学社团,如绿波社、现代文学社、海风社、野草文艺社、人生与文学社、天下篇社、文地社、三山文艺社等,他们自办的刊物《当代文学》《诗歌小品》《诗歌月报》《人生与文学》等曾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人员来看,邵冠祥、曹镇华、白莹、潘漠华、简戎、孟英、栗曼晴等作为天津本地或者外埠来津诗人,其创作均显示了一定的实力与个性。

新中国成立,文学进入“当代”时期,天津的新诗也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并具有可观的创作实绩。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天津诗人既有解放区来津的如鲁藜、阿垅、孙犁、芦甸、方纪、劳荣等,也有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柴德森、闵人、陈茂欣、冯景元等。鲁藜除诗人身份外还担任了建国初期“文协”的领导职务以及进入“新时期”之后文联、作协的领导职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还有1953年自美归国的穆旦,他此后长期生活、工作于天津,“当代”的穆旦尤其以1976年创作的二十余首诗而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深刻的印痕。新中国成立后诸如“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对新诗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许多诗人的创作活力受到严重压抑,这种状况到“新时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和释放。“新时期”以来的1980、1990年代,天津诗歌呈现出繁荣、多元的发展态势,林希、伊蕾、许向诚、颜廷奎、宋曙光、王向峰、徐江、萧沉、刘功业、田晓菲等都以独创性、个性化的风格而产生了较大影响。到21世纪以来的消费社会、网络时代语境之中,诗人群体尤显庞大,诗歌的活力与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这一时期朵渔、君儿、李伟、图雅、罗广才、段光安、马知遥、季晓涓、岳兵、徐柏坚、王彦明、沈遇、鬼狼等都较具活力,体现了各不相同的诗歌追求与特色。近些年天津诗歌发展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几种诗歌民间刊物的存在,比如以徐江为核心的《葵》,比如朵渔主编的《诗歌现场》,比如由罗广才主编、近年有较大影响的《天津诗人》(该刊虽系出版社公开出版,但编选理念、运作方式、资金来源等都是民间的),前两者追求美学上的一致性与纯粹性,后者则体现美学上的包容与多元。这三种刊物各有所长,但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天津的“诗歌名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当前的诗歌创作成就与水准而言,天津在全国的版图中至少可以说是不容小觑的,是可以与其他的兄弟区域相比拼、抗衡的,对于从地理版图来说并不大、政治与文化资源配置也不显要的天津来说,达到这一点实际上已非常难能可贵。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天津当代诗歌的地位、特质及代表性人物

第一章  鲁藜:“泥土”精神与“人民”立场

第一节  三四十年代:“泥土”诗人的形成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汇入时代的合唱

第三节 “新时期”:重新出发与新的探索

第四节  宏大与空疏:“理念化”诗歌的特点及反思

第二章 穆旦:从忐忑不宁到心无挂碍

第一节作为背景:三四十年代的创作

第二节1957年短暂的诗歌“复出”

第三节1976年:从疾病与孤独重新出发

第四节“真正的自我”与永恒的忧伤

第五节异质性、未完成的可能性

第三章伊蕾:这一个自由的灵魂

第一节抒情性与浪漫主义特征

第二节紧张感、挣扎与挣脱

第三节“女性”,而不“主义”

第四节“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

第四章徐江:一意且孤行

第一节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抒情性

第二节反乌托邦、口语、“民间写作”

第三节一个人“与/的”世界:

“杂事诗”/“花火集”

第四节《葵》:“现代诗”的推助者与集散地

第五节“我信有天使在我的屋顶上飞翔”

第五章朵渔:诗歌的重量

第一节从身体出发

第二节对时代现实的关切

第三节直面内心的深渊

第四节诗学追求与探索的移步换形

第五节“民间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