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旅游是什么:一种生活方式的透视与探究
0.00     定价 ¥ 7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04767349
  • 作      者:
    宁泽群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全新视角下,作者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解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原创性学术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宁泽群,1954年出生于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ISA)会员及休闲研究委员会(RC13)会员,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休闲旅游管理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带头人,北京市级旅游管理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旅游学刊》编委。

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旅游基础理论、休闲理论与行为、旅游的经济影响与产业分析等。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旅游局优秀成果奖等。在《管理世界》《经济科学》《旅游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农业产业转型与乡村旅游发展》《北京市居民休闲行为与产业发展调查与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在全新视角下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解读的原创性学术著作,从人口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生态学等角度,综合探讨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内涵、行为模式及其产生的对经济、文化、自然的多重影响,探讨了旅游在社会发展阶段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41吸引物的歧义

旅游者来到他者的环境和世界里,关注的是展现在眼前的一片吸引物,他们通过对这些吸引物的感受、体验和认知,来形成他们新旧认知比较的旅游效用,从而实现自我认知的升华。因此,吸引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讨论。因为对其内涵理解的视角不同,会导致对旅游本身理解的偏差和不足。

旅游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它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许多研究者都是从旅游的经济视角来看待旅游吸引物的,他们将旅游吸引物作为一种可被经营利用的盈利资源。在这方面,许多国内外学者大都直接将旅游者访问的所有对象进行了分类,例如,划分为自然类别的、人文历史类别的、活动类别的等。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甚至颁布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国家标准,以此来进行国家指导下的标准化开发和利用。我国学者谢彦君(2011)则以较为学术的婉转方式表达了这一观念。他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一个宽泛的系统,它涵盖了各种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未被开发的固定在特定地域空间的潜在的盈利资源,这些潜在的资源被谢彦君称之为旅游资源,当这些潜在资源被旅游经营者所关注并根据市场需求精心改造以后,就成了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则是旅游者追求愉悦体验的事物和对象参见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11-139。。这种观点显然是基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待吸引物的,未纳入旅游经营者视野的事物就不被看作旅游者关注的对象,因此,在谢彦君的研究中,吸引物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只不过是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概念的系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著作中,旅游吸引物并没有被作为独立章节来进行深入的剖析。显然,这是一种旅游研究中的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经济视角的观点。这种观点在解释被经营者引导的团队旅游现象时是相当匹配的,因为此时的旅游活动是一种被规制的标准化经营流程,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景观,以及旅游线路,都是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然而,当一个独立旅游者漫步在蛮荒的高原山野中或海边沙滩上时,他或她关注的可能只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奇异花草或是斑斓石头,并把它们精心地收藏起来,这里显然并没有任何被人为提供的“旅游产品”,而是只有大自然奉献出来的“吸引物”。因此,所谓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都是商业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在旅游经营活动中的一种转化表达方式,尽管它们也属于吸引物总体范畴的组成部分,但有些也可能属于我们后面将要讨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象物的人工异化”,因而以此来涵盖吸引物总体是不能合理界定它的一般特征的。

也许正是这种旅游对象被加工的现象,现代大众旅游活动被许多社会学家指责为一种“虚假事件”(布尔斯汀,1964)参见(以色列)COHEN E 旅游社会学纵论[M] 巫宁,马聪玲,陈立平,译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42-145。,是一种“舞台真实”(麦克坎内尔,1976)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122。的表现。因此,与经济视角不同的是,一些深入研究社会现象的国外学者们则是从历史演化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待旅游吸引物的。在这些学者中,迪恩·麦克坎内尔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麦克坎内尔(2004)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一种无计划的结构种类,”它“完全类似于一种原始民族的宗教象征”。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所谓原始民族的宗教象征是指原始民族对环境和世界的具体化和整体化的认知主要是通过神话和图腾制度这种类似宗教的象征形式来表现的,而这种表现是一种隐喻的方式。正如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其《图腾制度》一书中所指出的,“图腾关系是由隐喻关系构成的,”“一般而言,在这些体系中,每个氏族都有一个主图腾,以及为数众多的次级图腾或三级图腾,这些图腾都按照重要程度逐次排列。所有存在、事物和自然现象都统统被纳入到一个名副其实的体系中。”参见(法)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图腾制度[M] 渠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54。而“现代社会制定了种种繁杂的规则”,组成了一种规范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复杂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结构的公共空间中,“充满了任何人都看得见的东西,不论他想不想看”,以及人们之间的互动行为,而这些互动的“公共行为”和“可见的社会公共部分就是旅游吸引物”,包括“腐烂、废物、人和工业垃圾、纪念碑、博物馆、公园、美轮美奂广场、工业建筑展览等”。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42。在麦克坎内尔看来,一切能够进入旅游者眼帘的东西,都构成旅游吸引物,而不仅仅是能够带来盈利的可见物,这显然是旅游研究的一种客观视角。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麦克坎内尔的表述,这里他只是关注到了城市旅游的部分,并没有涉及约翰·尤瑞(John Urry)所指的包括自然旅游在内的全部游客凝视现象。麦克坎内尔进一步指出,对所有旅游吸引物的体验“都是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包括两个相互联结的部分:模式和影响。前者是指在生活中的某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后者是指由这个模式所引发的情感或信仰的共鸣。麦克坎内尔将文化体验过程称之为文化生产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麦克坎内尔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的中文版在此的翻译是“在这里我将把一种文化模式称为生产(production),包括模式的影响、媒体、受众、制片人、导演、演员、代理商、技术任运发行商。”(《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中文版)第27页)根据这里表述的这些含义,似乎并不是指模式本身,因为根据麦克坎内尔对模式的解释,模式并不包括影响,而更像是指文化体验。因此,本书作者将这里翻译的文化模式理解为文化体验。由于本书作者没有接触到英文原版,所以无法对比麦克坎内尔的原来意思。所以,如果是作者的理解错误,则在此表示道歉。,而文化生产的结果则是文化“符号(sign)”。由此,麦克坎内尔建立了他所理解的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体系:“游客、景观和标志物(关于景观的信息)之间形成的一种实证的关系。”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3-44。这里所指的标志物即文化符号。麦克坎内尔借用了符号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的说法,“符号对某个人代表着某个事物”。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于是,旅游景观就成了符号,对于旅游者来说,“观光中景物并不一定就是重要的因素,比景物更重要的是游客对景物标志的关注”“即使景物本身确实值得一看,游客也可能漠视景物本身,却因为景物标志而激动”。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130。麦克坎内尔认为,按照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的观点,“能指”总是被理解为一个心理存在,“所指”总是被理解为一个外在的客观事实,因此,在旅游观光过程中,“能指”与概念(即景物的标志)相联系,“所指”与观察(即直接的景物)相联系。这样,旅游者关注景物标志胜于关注景物本身,就意味着概念代替了观察,景物标志控制了景物,而景物标志所代表的一套社会价值观就强加给了游客,旅游景物“最终具有的形状和稳定性,就像符号一样,是由社会决定的”。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可见,景物的标志是社会赋予景物的一种说明和解说系统。不过,麦克坎内尔认为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景物的标志还会进一步置换,这种置换表现为旅游者注意力集中于景物的标志,会使旅游者产生一种心理认同,以至于他们要通过拥有景物(纪念品)的方式来将其保留在身边。于是,景物的标志就成功地又置换为景物(纪念品)了,人们对待这种景物纪念品的态度类似于图腾崇拜的心理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152。。最终,人们旅游过程中的一系列吸引物体验就成了一系列吸引物标志的体验。

应该说,麦克坎内尔对旅游吸引物的分析,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旅游内在的一些社会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现代旅游有别于前工业化社会的休闲型出行的突出差异之一。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麦克坎内尔的真实性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游客追求的生活真实被目的地的经营者所搭建的模拟生活场景(或虚假生活场景)——舞台真实所屏蔽;另一个则是由于景物的符号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左右,有可能使得游客对客观景物的观察偏离了景物本身的原貌,进而使游客的认知出现了对真实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在现实的旅游过程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团队旅游的过程中,旅游经营机构的服务人员有时对景观滔滔不绝的肆意调侃式的发挥性解说,往往影响着旅游者对这些事物本身的直接观察与感知,旅游者希望获得的真实性感受则被这些带有鲜明价值导向的概念化符号解说系统所替代。

42吸引物的一般性

在前面的分析中,不论是从经济盈利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研究的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的解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前者只关注了与盈利有关的吸引物类型,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吸引物类型,从而导致了只有旅游经营者出售给旅游者的产品才被认为是具有旅游体验价值的东西;而后者则忽视了没有人工标识吸引物的旅游类型,例如,无固定目标的个人漫游、探险旅游、野外生存体验等,结果导致了麦克坎内尔分析中的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麦克坎内尔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在公共空间里的任何人都看得见的,不论他想不想看的所有东西,因而他甚至将废物、工业垃圾和纪念碑、博物馆、美轮美奂的广场并列为旅游吸引物参见(美)迪恩·麦克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 张晓萍,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42。;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者借助标识解说的规范性景物,其含义是指旅游吸引物所构成的吸引力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游客、景观和标识信息,这样就又把没有标识的景物排斥在吸引物之外。因而,麦克坎内尔虽然可以解释清楚纪念碑为什么是旅游吸引物,却无法解释清楚没有标识的景物为什么也可能是旅游吸引物,使得他对旅游吸引物的界定无法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在进一步讨论旅游吸引物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上面不同分析的不足之处,然后从更为一般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我们在前面章节的分析中一再强调,旅游是一种休闲性的出行方式,它是通过旅游者对他者的环境和世界所获得的认知,来比较和反省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一种出行行为。因此,如何获得这些认知,以及从哪里获得这些认知,就成为我们认识什么是吸引物的关键。

显然,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的他者环境和世界就是旅游者关注的对象物。我们在第3章曾经介绍过皮珀关于环境与世界的观点,他认为环境是“一个感性而具体的生活世界,”人类“必须去‘适应’他的生存环境”参见(德)约瑟夫·皮珀 闲暇:文化的基础[M] 刘森尧,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117。。对于这样一个环境我们大家都是熟知的,它是由一系列生存活动以及满足这些生存活动的物质要素构成的,它具体体现为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而在这些生活行为方式之中又隐含着各种生死离别以及充满爱恨情仇的生活场景和故事,因此,他者的这一切生存活动及其物质要素就构成了旅游者观赏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一点,旅游常被人们称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活动,乃至更多方面。可见,凡是能够被旅游者接触到的他者生存空间中的一切,都可以构成旅游者的对象物。这就如同麦克坎内尔所指的公共空间里的任何人都看得见的,不管是否想看的一切东西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我到某地去旅游并不是要看那里的一些不想看的东西,那些东西并不能吸引我,因此,那些不想看的东西就不可能成为我的旅游吸引物。的确,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旅游者对环境的关注只是聚焦在他所关注的东西上,他并不会无所不包的对所有的东西感兴趣。因此,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需要区分和界定的问题:对象物和吸引物的不同。

从一个单独的旅游者视角来看,他者环境中能够进入他眼帘的一切事物都是他的对象物,也就是说,不管他是否会关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视觉神经所形成的神经事件都是认知事件,即在大部分情况下,不管我们是否意识,认知过程都会存在参见(美)BEST J 认知心理学[M] 黄希庭,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因此,能够进入旅游者眼帘的他者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了他的对象物。但是,引发他兴趣和关注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事物,这部分导致旅游者聚焦注意力的事物就是他的吸引物。显然,对于这位单独的旅游者来说,对象物并不等同于吸引物。然而,旅游者是一个群体,他们是由社会各阶层的人员构成,由于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教育程度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每一个人对于他者环境中的事物关注也各有不同。同时,旅游者还是一个不间断的流动群体,一批旅游者离去了,另一批旅游者又到来了,他们如同海潮一样,每一批都各有不同。因此,这些旅游者的不同关注就汇集成形形色色的关注目标:有的人关注固化的建筑形态,有的人关注活动的行为方式,有的人关注食品,有的人关注衣着,有的人关注休闲娱乐方式,有的人关注垃圾堆放方式,有的人关注宏大的东西,有的人关注细微的东西,等等。总之,不同的旅游者所关注的都是满足各自心理需要的各不相同的事物和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旅游者实际上关注了他者环境里的一切。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全体旅游者面对的一切对象物,只要与旅游者发生或可能发生知觉联系的,就都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吸引物。这个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并不特指某个旅游者的特殊关注对象。它们可能已经与旅游者建立了知觉联系,也可能尚未建立知觉联系。也许有人会在这里质疑,认为尚未建立知觉联系的对象物不能被称为吸引物。的确,没有建立知觉联系的对象物可能不是现实旅游者的吸引物,但是,现在没有发生知觉联系的对象物并不意味着不会与未来的旅游者发生知觉联系,而作为吸引物的一般性探讨如果忽视了这些对象物,对吸引物的基本特征把握就可能不够准确,就会有所缺失和遗漏。这就如同经济学里的资源概念一样,自然界中任何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不管是否被发现,在经济学的理解中都属于可被利用的资源,都具有可用于生产的价值。所不同的只是现实利用与潜在利用之分。吸引物也同样如此。尽管存在着现实吸引和潜在吸引的不同,但作为一般性质的讨论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吸引物应该是旅游者在他者环境中可能发生知觉联系的一切对象物。它们可能是可以用于营利的,也可能是不能用来营利的;它们可能是有规范标识符号的,也可能是没有任何信息标识说明的。从一般抽象角度来看,吸引物是旅游者所可能知觉到的一切自然物及其相互关系,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物体及其动态形式,也自然应该包括人本身,因为人也是自然物的一种类别——生物体的高级智能形式。

也许有人还会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他者环境的一切对象物都是旅游吸引物,那么,对他者世界认知对象与旅游吸引物又是一种什么关系?事实上,我们在第3章中已经陈述过了皮珀的有关观点,即对他者世界的认知是一种基于环境的跨越和提升,它不是平行于环境的另一个场域,而是重叠在环境之中的内在关系,是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是为了获取存在事物的内在总体性,这种总体性“不仅涵盖了个人和世界之‘整体’及‘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亦涵盖了个人自我生活的至高能力,个人自我生活之能力包括有自处、独立及自主等之表现”参见(德)约瑟夫·皮珀 闲暇:文化的基础[M] 刘森尧,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113。。可见,对他者世界的认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认知,这种认知可能是通过推理、类比获得的,也可能是通过默观、顿悟获得的。不过,它只有在对他者环境形成了感性意象以后才可能发生,换句话来说,对他者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他者环境——旅游吸引物的感性知觉基础之上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的体现。


展开
目录

目录

1旅游:从表象到认知1

11旅游的表象1

12旅游认知的回顾4

13常识性的定义5

14技术性的定义8

15学术性的定义10


2出行与旅游21

21出行是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21

22满足物质生存需要的出行23

23满足精神认知需要的出行27

24出行类别的划分31

25旅游:行走的现代休闲方式36


3旅游者和旅游者效用41

31旅游者的甄别41

32旅游者期望得到什么48

33旅游者效用的基本含义53

34旅游者的三个层次57

35旅游与迁徙63


4旅游者的对象:旅游吸引物68

41吸引物的歧义68

42吸引物的一般性73

43人文吸引物的意义77

44自然吸引物的意义87

45吸引物的引力场91

46吸引物的人工异化98


5旅行及旅游的经济影响(1)105

51旅游经济影响界定的难点105

52作为统计需要的旅游者认定116

53旅游产业的边界在哪里120


6旅行及旅游的经济影响(2)142

61旅游经济影响测量的努力:乘数理论的应用142

62旅游经济影响测量的努力: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150

63旅游消费的特点166

64旅游消费对目的地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174


7旅游的文化影响185

71文化及其影响的一般性说明185

72旅游互动的基本结构:主人与客人192

73旅游互动对主人的影响198

74旅游互动对客人的影响207

75旅游者的自文化216


8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旅游223

81旅游发展趋势的两种不同认知223

82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229

83区域社会中生活结构演化的意义233

84结束语242


参考文献24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