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历程”“主要学术成果的贡献”“治学经验及心得体会”“主要学术成果代表作”,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作者是如何逐步走向学术研究领域;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作者多年来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探索,这部分内容学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第三部分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做学问的经验所写的一些心得体会,能够带给读者一定的启发与思考;第四部分选录了作者的部分著作。
关于质量经济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相当突出,引起全国上下高度关注,也触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产品质量不仅涉及技术和管理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一系列经济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应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我开始从经济理论角度考察质量问题,提出应建立一门新的学科,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系统研究质量的经济学问题,推动我国经济从过度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 提高增长质量。我的主要成果发表在《经济科学》等学术期刊和《质量经济学概论》这本专著中。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 主张,对于当前落实中央提出和推动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重点内容包括:
(1)论述产品质量的两重性,提出绝对质量与相对质量的概念。
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产品质量问题时,曾涉及质量的不同属性。我以此为基础,系统论述了质量的物质性和社会性,概括出质量的经济学定义,第一次提出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概念,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并将其贯穿到整个质量 经济问题的研究当中。绝对质量是产品质量物质性的表现,是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产品的客观物质性能;相对质量是产品质量社会性的表现,是一定消费条件下产品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程度。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绝对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差异和变动关系,体现在质量需要、质量标准、质量观 念、质量差价、质量竞争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经济 意义。只有从社会需要出发来改进产品质量(绝对质量),才能有效提高相对质量。这个理论提出后,受到质量管理部 门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2)论述了质量与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我围绕按质论价理论依据的争论,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和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有关论述,论证产品质量影 响价值量的形成过程,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和第二种含义起作用的。同时提出,影响产品价值量的不是绝对质量,而是相对质量,由于产品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在形成价值量上就有差异。产品质量上升引起的价值增值,来源于劳动质量的提高、知识和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特点,以及个别生产率与社会生产率的矛盾运 动、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的转化等过程中。这些理论阐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质量问题引起的价格与价值的矛盾。
(3)分析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变动趋势和特点。
通过理论概括和坐标图形,我描述了质量需求、质量供给在国际市场上的基本表现和在中国市场上的主要特点,分析了质量供求的矛盾关系和变动趋势。我还指出,质量 因素会影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质商品边际效用递减会引起质量需求的增长,而商品质量变化则拉动边际效用的回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质量供求的矛盾导致了商品的滞存和短缺,影响了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平衡进而影响总量 平衡。如果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质量差价的扩大就会调节质量供求关系,使之趋向协调。其中,不同商品的质量供给和需求有不同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影响到质量 差价对质量供求关系的调节机制。这些概括和分析,为供求和价格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4)把比较质量问题引入资源配置模式。
比较成本论长期被应用于国际贸易中,这种理论抽象掉或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差别。但在世界商品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中的质量竞争愈演愈烈,质量差价的日益扩大已超过生产成本的一般比较。因此,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中,要有效配置资源,不仅要考虑比较成本,而且要考虑比较质量。我利用数学的矩阵形式,把比较成本和比较质量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配置资源的决策模型,提出只有成本相对较低、质量相对较高的产业和产品,才是对外贸易中重点投资和发展的领域。这对在国际贸易中转变低价竞争模式、引入质量竞争理念、提高成本和质量的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5)较早提出加强质量宏观调控和完善质量法律环境的思路。
针对当时国内普遍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我深入分析了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与产品质量变动的关系,指出经济 体制转轨中的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调节产品质量水平,必须加强质量宏观调控。主要思路是:国家应合理选择质量战略,
确定质量目标,制定质量规划,实施质量政策,并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调控产品质量,全面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同时,加快建立有关产品质量责任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质量法律环境;加强全社会质量监督,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质量意识。这些思路和建议发表后,为不少报刊转载或引用,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壹 从事学术研究的历程 / 1
贰 主要学术成果的贡献 / 21
一 1980—2004年主要学术成果 / 22
二 2015年以来主要学术成果 / 37
叁.治学经验及心得体会 / 131
一.兴趣 / 132
二.坚持 / 134
三.疑问 / 138
四.认真 / 139
五.奉献 / 140
附录.主要学术成果代表作 / 143
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制约——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增长理论与实践分析 / 144
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需求因素的忽略 / 146
二.发展阶段变化后需求制约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 / 162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政策选择 / 172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