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国散文丛书”之一种。家族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具有稳定性、永恒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单位,家族也是诸多文学母题形态的承载者和发生地,因而它成为文学关注和绘摹的对象。家族记忆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一股潮流,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创作均涌现了丰硕的成果。本书系统聚焦于家族主题的当代散文范畴,从母题原型、情感认同、身份认同、叙事结构、家庭心理、文化反思等角度对家族记忆散文进行了立体的剖析,还原出传统家族文化与中国当代散文之间隐秘的精神勾连。
导 言
一、家族文化衍变与家族文学母题的传衍
“‘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重要支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中国的民族精神称之为“家族的精神”。在传统社会中,家族文化在践行纲常伦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与精神追求。
家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家族文化如果适应社会发展,人们便遵循、敬畏和歌颂;家族文化如果不适应甚至阻挠社会的进步,人们便憎恶、批判和重建,是故家族文化一直处在动态的衍变之中。进入现当代,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家族文化分别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侵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家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坍塌,家族文化的表层结构产生了剧烈动荡;第二次是进入当代以后,私有制被消灭,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分化了传统的家族单元结构,家族文化的表层结构趋于断裂。
之所以一直强调“表层结构”的衍变,主要是相较家族文化“深层结构”而言。家族文化恰如河上之桥,桥会断裂也会被修复,会坍塌也会被重建,但桥下的河流却是静水流深,甚至是“抽刀断水水更流”。而这河流的动力之源,并非简单来自家族“定远近分亲疏”的秩序感、“守纲常卫伦理”的道德感,以及国家权力统治的强制要求,而是来自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势能,家族文化已自发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情感需要和终极关怀。
对于中国人而言,整个20世纪是一个转型和裂变的时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不再遵循它固有的运行规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仅见证、记录着这些历史、精神的事实和嬗变,而且对于如何去陈述这些事实和嬗变也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和话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样的“不同”会变得更为明显。因此,当我们今天通过文学阅读去重建20世纪历史和精神的意义世界,同时构建20世纪文学书写史时,就会发现它陈述的多种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研究家族文化衍变,区别于从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家族的文本,而是立足于关于家族母题的文学作品,古代以《诗经》《离骚》等作品为例,近代则选取与家族相关的小说、散文,及至当代则重点研究“家族记忆散文”。而我们研究的“当代家族记忆散文”,考察范围实际上也没有局限在当代,而是追溯到近现代乃至古代,这里面既有出于厘清家族文化衍变脉络的考虑,找出陈述视角和话语的“不同”,同时也想找到不同时期的家族母题文本之间,存在的某种一直构成传衍的、幽暗而连贯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在,虽然关于家族母题文学作品的书写不绝如缕,但作者对家族的态度均呈现出一种断裂边缘的“撕扯感”,表现为:理智上批判家族文化,但在情感上却时时眷恋反顾;家族结构趋于解体,家族文化日渐式微,却还在极力找寻关于家族的碎片式的记忆。这种“撕扯感”,主要源于家族文化表层结构决裂,但深层结构难以割舍,作家试图在这种撕扯中完成自我的身份确认与精神画像,其实质是现代文明与文化原乡的角力。
这种联系还体现在,作家的家族故事既是丰富多彩,又是统一样态、重复发生的。家族文化的衍变实则伴随的是每个家族成员的活动轨迹变化,包括行为的迁移和思想的转变,但他们的相似性和统一性在于,都经历过“离乡—还乡”的过程。起初是主动从家族离开,或者是外界的力量迫使他们远离家族;而后再返回家族,表现为成年之后的现实还乡,或找寻关于家族的记忆;最后,从家族再出发,发现更多关于家族、历史、人性的真相。
本书第一章论述家族文化起源与中国古代文学母题原型。家族的起源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儒家和道家这两大文化源头共同涂抹了家族文化的底色,也决定了每个中国人在伦理、道德、精神领域的基本评价和价值取向。事实上,通过研究诸多现当代家族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其无论开出怎样的花朵,都沾着那最初的文化心理土壤。是故,“衍变”中又有“不变”。
第二章论述家族文化的衍变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寻根”。家族文化是被横眉冷对着走进现代中国的,魂附于家族的封建政治伦理和礼教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冲破家族铁屋子“呐喊”的同时,也面临着离家后的“彷徨”,家族文化缠绕上了一丝新式乡愁,“除根”后还要再去“寻根”。
第三、四章论述家族文化的衍变与家族记忆散文创作。政治动荡不安、战祸绵延不断,家族被裹挟其中,风雨飘摇。时过境迁,在20世纪90年代后,“经历的我”成长为“叙说的我”,催发了家族记忆散文的创作。而家族记忆散文作家群所呈现出的对真实的追寻,对个体的关注,既是在“重拾记忆”,也是在“重返五四”。
家族文化是每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面镜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试图梳理清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家族文化内容有什么被更替了,有什么被改造了,又有什么被创造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家族文化的衍变,除了源于不可抗的历史进程,更多的推动力来源于公共话语流通领域,乃至国家权力对它运用和阐释的变化。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围绕家族文化展开的讨论和评价,既是基于叙述者自己的体验,也是基于某种文化选择的立场和策略,这其中既融入了知识分子对国民性改造的努力,也寄寓了他们对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在研究家族母题的文学文本时,我们的目光往往会聚焦于作者。他们带着冷峻的启蒙视角打量着家族文化,家族同样也回投以“冷冷的观照”,无论如何努力,在与家族文化的对抗上,他们注定出发伊始就走上了虚妄之途。但他们依然在记录和讲述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离开与回归之间、怀疑和认同之间、真实与谎言之间。选择的困境与丰富的痛苦,身份的焦虑和叙述的禁忌,构成了家族叙述的多种意蕴,同时也让家族文化的研究视野溢出家族本身,引导我们去关注和探寻那失落的文化原乡和永恒的精神家园。
导 言
第一章 家族文化起源与中国古代文学母题原型
第一节 重建中国文学“家族”母题原型的古老本原
第二节 原始文明中的“家族”母题研究——祖先崇拜下的追源归宁观念
第三节 《诗经》“家族”母题研究——世俗伦理与乡土家园意识萌芽
第四节 《论语》“家族”母题研究——家族道德伦理的建立与政治伦理演变
第五节 《楚辞》“家族”母题研究——家国天下的理想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第二章 现代知识分子和家族文化的衍变
第一节 家族文化衍变过程中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第二节 家族文化的弛缓崩溃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除根”
第三节 家族文化的自足生长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扎根”
第四节 家族文化的重审再思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寻根”
第三章 家族文化衍变与家族记忆书写
第一节 模糊的身份:家族秩序的裂变和转换
第二节 遗忘的琐屑:家族历史的纪实与重组
第三节 虚构的自由:家族故事的跨文体讲述
第四章 家族文化的情感结构与现代性重建
第一节 永恒的乡愁:现代语境下的家庭心理遭际
第二节 失落的家园:家族文化的现代性重省与再思
结语:关于家族记忆散文重建现代史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 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