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国散文丛书”之一种。散文不但最贴近日常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散文还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结晶。本书s创“散文文化”概念,通过“散文文化”的诗性品格,从中华民族诗性智慧、风骨与气度、文体嬗变、抒情传统、诗性品格等方面研究散文,揭示中国散文对当代文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
导 言
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大国,散文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而更早的源头则是《尚书》中的部分篇章。这个文体一出现就具有了双重意味:区别于来自民间的原始神话、诗歌与歌舞,作为官方的文献被纳入经的范畴;区别于集体的口头文学,它是文人个人创作的文字形式。这两个特点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几千年来悠久深厚的散文传统。从文体演变角度看,从先秦文史哲不分的“杂文学”,到汉代的《史记》、唐宋八大家和明清小品,再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散文,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中国散文不仅源远流长,积累丰厚,而且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可以说,中国散文既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书面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是在散文这种文体里得到传承和发展的,这是其他文体所不能胜任的。
如果我们视野放宽一点,将中国散文与西方散文作比较,我们看到,西方并没有将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来看待,更缺少散文方面的专门研究。西方的文学史是“三分法”,我们是“四分法”。所以,散文是中国地地道道的“特产”,我国最重要的写作方式就是散文写作。而在西方,散文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写作样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散文的价值。遗憾的是,对于中国散文提供的这份宝贵遗产,特别是对于中国散文的思想和美学价值,以及其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至今仍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挖掘。
从文化诗性的角度来研究散文,不难发现,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化有着比其他文类更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中国是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国家,儒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生活哲学,它首先是一种伦理学和政治学体系。孔子提倡君子要“立德、立功、立言”,他不仅强调“士”要有责任感,笃信道德规范无处不在,并要求他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正统文化哲学的这些功能和特征,在中国历代的散文中都有着极为充分的体现;换言之,散文在中国古代的出现,首先不是审美的需要,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的内容,大部分是布告、公告、请示报告之类的缘故;也是为什么在古代,举凡哲学、政治、经济、史地的著作,只要不是用韵文写的,都可归进散文范畴的道理之所在。至于源于孔子,后经韩愈进一步倡扬的“文以载道”的为文传统,主要也是坐实于散文身上。也就是说,散文在“兴”“观”“群”“怨”各方面都有着远胜于其他文类的功用,也许正是这个缘故,散文才被视为中国文学的“正宗”,盖因其是中国正统“经世致用”文化的文学化和通俗化的表述。
但是,如果仅仅说中国散文是中国实用文化的文学化、通俗化的记载转述,那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占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外,还有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庄子的哲学文化和体现这种“无为”“无争”“无待”思想境界的大量散文。在批评观念方面,除了儒家的“文以载道”外,还有道家的“文以气为主”的“气韵说”,等等。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推崇“中和之美”,注重整体结构的和谐与均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这种颇具东方色彩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也在中国散文那里引发了绵延不绝的回声。唯其如此,中国散文虽然在探索宇宙、思索人生、灌注生命意识和理性精神上不及西方散文,但中国散文由于源远流长,又兼承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故而它虽然发展缓慢,却平稳扎实,不仅时有高潮,而且经久不衰……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散文文化”的内涵与诗性品格
第一节 “散文文化”的内涵界说
第二节 “散文文化”的诗性品格
第三节 “散文文化”的价值再造
第二章 回到“文”的传统
第一节 尚“文”的传统
第二节 “文”的传统的四个层面
第三节 “文”的传统与散文文体的现代建构
第三章 “文以载道”与“道法自然”
第一节 “文以载道”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道法自然”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在“入世”与“出世”中再造文化生命理想
第四章 中华民族诗性智慧的结晶
第一节 道、汉字及禅的诗性资源
第二节 庄子:“以寓言为广”
第三节 悟:禅与散文的不解之缘
第四节 灵:文化诗性的归潜与飞扬
第五章 散文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故土情结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第二节 修身齐家与家国情怀
第三节 家园意识中的民族情感与民族自信
第六章 中国散文的风骨、气度与神韵
第一节 中国散文的风骨
第二节 中国散文的气度
第三节 中国散文的神韵
第七章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第一节 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辨析与回归
第二节 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流变
第三节 中国散文的抒情模式
第四节 中国散文的抒情方式及文体表征
第五节 散文抒情传统与中华文化精神
第八章 当代散文创作的文化趋向
第一节 文化散文的兴起
第二节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精神
第三节 汪曾祺散文的日常化与文化性
下篇
第九章 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
第一节 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与文体意识
第二节 散文文体裂变的先兆
第三节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其
转型意义
第十章 “五四”时期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文类文体建设
第二节 语体文体的选择
第三节 体式文体的形成与演进范式
第十一章 百年散文文体发展与文体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文体观念
与体式
第二节 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
第三节 辨体、破体与散文的审美性
第十二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的文体变革
第一节 思想随笔与时代文体
第二节 主体文体与思维模式
第三节 语体文体的革命
第四节 文体革命的意义
第十三章 文体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晚明小品与中国现代散文随笔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 晚明小品与中国现代散文随笔的差异
第三节 文体传承与流变中的新质地
结语 散文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