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跟着名家读美文 精读写作课古代卷
0.00     定价 ¥ 3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20147175
  • 作      者:
    赵昌平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庄子对“鱼之乐”的“知之濠上”,是偷换概念的诡辩,还是有更高一层境界?

对客观事物做“人格化解释”,这种看似高深的美学体验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吗?

何谓“文腰”?“文腰要灵活”与课堂上常说的“过渡自然”有什么不一样呢?

……

创造性的阅读,创造性的写作。

调动你的个性,直探文本意蕴,将审美愉悦化为日常写作的素养。

由浅入深,由正及奇,由法入变,由分而合,构建完整的鉴赏学体系。


展开
作者简介

赵昌平(1945—2018),著名学者、出版人,上海古籍出版社前总编辑。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 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唐诗及中国古典诗论,并致力于文史普及读物的出版。著有《唐诗三百首全解》《中国文学十讲》《赵昌平自选集》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的散文读本。本书精选25 篇中国古代经典散文,附带5 篇唐诗赏析。各篇先交代作品的背景知识,再阅读作品原文,解释难点字词,然后梳理作品脉络,鉴赏作品美学,最后提炼出相应的写作技巧。本书以鉴赏为中心,有意识地让各篇作品形成完整的鉴赏学体系。

《美文精读与写作:中国古代卷》与《美文精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卷》首次出版于1999年,此次再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跟着名家读美文. 精读写作课古代卷》和《跟着名家读美文. 精读写作课现代卷》,希望这套书能继续为青少年读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们带来美的享受与学习上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闲人夜游中的“错觉”——读[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谈美初阶】闲人夜游中的“错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因着这十八字的写景,评论家称本文比喻妙绝而誉为“仙笔”,然而仅仅是比喻的作用吗?不妨先从通常的思维习惯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景象——月光下彻,将竹柏之影投射到庭中,就像藻荇漂浮在一地空明的积水中——这是实用比喻的写法,景物的要素未变,但已绝无仙气可言。原因在于这样写,景象的重心落在竹柏之影上,既乏空明之感,而下文的议论也难以自然地引起。请再读一遍,是否如此!
  其实苏轼并非刻意在作比喻,甚至并非有意将景物的实际层次作倒装;他是很自然地按照当时“见景”的感觉层次来展开描写的,而这感觉又恰恰是一种“错觉”———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误事,而在文学创作中独具妙用的错觉。
  当诗人与张怀民步至中庭的瞬间,目及心应的强烈感觉是,庭下一片如水的空明,偏偏又有疏疏点点的暗影在这空明之中浮动,似藻似荇,仿佛在证明着这“庭中水”的存在。然而这里明明不可能有水有水草,于是他抬头追迹这“水中藻荇”的来由,哦,原来是月映竹柏的投影。
  由于上述的描写过程,是以“庭中水”的错觉为中心而展开的,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便感到如水空明盈满全篇,这不仅使“月照竹树映中庭”的常见景色,平添上一种清妙的奇趣;更因为感觉的错位引起行文过程由“生疑”到“释疑”的跳脱,从而隐隐传达出诗人得获奇景的瞬间,那虽说短暂,却是由衷的欣悦——“盖竹柏影耳”,淡淡五字中,我们似乎能看到诗人当时那淡淡而会心的微笑;于是自然而然引出了篇末看似自矜独得的感叹:“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的,欣悦自得之感,在诗人当时确是真实的;但仔细辨味:清妙灵动的美景,唯闲人方能独领,而闲人之所以有闲,却由于贬谪,被剥夺了参政权利的贬谪。品味至此,返观上文:“念无与为乐者”——他,实在是太少欢乐了;“欣然起行”——他,实在是太想寻找欢乐了。于是我们不仅在看似欣悦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这位“闲人”的自矜独得中,原来含有那么点儿苦涩,也因此而大体能懂得了错觉在美学中的意义:由于错觉的产生既因为对象含有若干形成错觉的可能性,更缘由于错觉者的心理倾向;因此利用错觉来描写对象,能曲折而形象地反映作者的深层的意识活动。是的,苏轼是太需要如水空明来洗涤他心中的烦酲了。
  【作文启示】
  1.请重视你的感觉:当你埋头于重重叠叠的作文指南,寻找各种文章作法与技巧之时,我却要棒喝一声:“请重视你的感觉!”我无意否认作法技巧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但又始终认为,作法技巧,只有在你具备了个性化的生动的感觉时才会“活”起来,才能为“我”所用,而不成为“我”的束缚。把你感觉到的,特别是那些不同于他人的生动感觉写下来,把那些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澜,激起你愉悦与苦闷的东西如实写下来,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当然,是非、善恶、真伪,还是前提。
  2.百字作文的启发:考试中,一二百字的小作文,常使考生为难,确实,字数越少越难剪裁安排;而本文相信能给你启示。加上文末题署,它才九十二字,而时间、地点、同游者、游程,凡记叙文的要素无一不备,但读来却感到鲜明生动而又极其丰满,再增加任何文句都是累赘。苏轼这篇百字文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两句话:抓住一点,化将开去。“抓住一点”就是要抓住前述“感觉最生动的片断”加以凸现;“化将开去”,就是要由这重点描写的一点,将感觉化到其他必要而简洁的叙述成分中去。请体会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将毛笔蘸满了墨汁,用笔锋在大楷纸上点一下,稍停一二秒钟,你会看到着笔处,中心是浓重的一点,周围是一圈淡淡的墨晕。百字作文正与此相仿。请务必注意,百字作文比任何其他文章都必须集中笔力于一点而切忌分散。所谓“感慨良多”“浮想联翩”等,均于此不宜。
  ……
展开
目录
创造性的阅读———写在前面的话

凡例


写景记游

山水的“人格化解释”——读[梁] 吴均《与宋元思书》

移步换形中的“情景相生”——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声光影息中的“禅境”——读[唐]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闲人夜游中的“错觉”——读[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天地一白中的“性灵”——读[明] 张岱《湖心亭看雪》

[本章余论] 诗与画


写人记事

“悲剧人物” 浅说——读[汉] 司马迁《垓下之战》

描绘的“特定性”——读[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潜意识” 的作用——读[唐] 李商隐《李贺小传》

描写与“象征”——读[宋] 苏轼《方山子传》

描叙的“庄” 与“谐”——读[唐]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本章余论] 漫谈记事写人——方式与观感


论说辩难

“气势” 与论说——读[唐] 韩愈《师说》

“韵度” 与论说——读[宋]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论说的“思理”与柳宗元的“雄深雅健”——读[唐] 柳宗元《桐叶封弟辩》

论敌“心理” 与论辩“节奏”——读[战国]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章》

论题“要害” 与论辩“机趣”——读[战国] 庄子《“知之濠上”章》

[本章余论] 论说美——基于思辨,主于个性,巧于组织


杂文随笔

“杂” 中见“清”——读[唐] 韩愈《杂说一》

感愤、气势与“语言结构”——读[唐] 韩愈《杂说四》

贪官“变传”——读[唐] 柳宗元《蝜蝂传》

“偏至” 中的“沉厚”——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正大” 中的“奇警”——思辨与法度——读[清] 钱大昕《弈喻》

[本章余论] 由正及奇,由法入变——为初学杂文随笔者戒


抒情言志

情景、心境与“语言结构”——读[唐] 任华《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深蕴在木假山中的“理念”——读[宋] 苏洵《木假山记》

“冷嘲热讽”与“得体合度”——多重情意的组织——读[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莲菊之别与“中和之美”——读[宋] 周敦颐《爱莲说》

“病梅” 与文学意象的更新——读[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附录 唐诗品读五章

妙在有意无意间——读[唐] 孟浩然《春晓》

诗眼的作用——读[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

意象与音节——读[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抒情的线索——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给出想象的空间——读[唐] 王昌龄《从军行》

[本章余论兼本书小结] 意象与“立意为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