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你只是一个穷人,只要你具有某种美德,也是可以过上一种富有尊严与简朴的生活,从中获得纯粹的乐趣。许多人都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即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言传来解决的,而事实上,身教才是真正具有巨大威力的。
真诚与简朴!若是要我说从哪一点上尊敬他们,或者说希望让自己按照什么样的气质去塑造人生真诚与简朴就是我想追求的,我将会学习这种气质,并且在生活中机敏地捕捉这种气质,无论它是来自于老年人或是年轻人身上,这种精神才是重要的。
失望本身往往是催发你再次尝试的动力。我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并不纠缠于此。我明白了希望的曙光比悲伤的痛楚更加不可征服。因此,这让我认识到,即便在逆境中,在看似一事无成或是痛苦的经历中,人其实还是可以收获比想象中更多的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也许不是一种激昂或是离别时那让血液沸腾般的精神,但却是一种更为沉着、更为有趣与快乐的充实。
换个角度来看,幸福本身就是连带着某些灰暗面的,那些把灰暗面都算进去的幸福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找寻的幸福。
第一章
一种观点
大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你只是一个穷人,只要你具有某种美德,也可以过上一种富于尊严与简朴的生活,并从中获得纯粹的乐趣。许多人都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即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言传来解决的,而事实上,身教才是真正具有巨大威力的。
我最近发现在任何一件艺术品中,无论它是书籍、画作还是音乐,它们的价值皆是缘于其所蕴含的某种微妙且不可言喻的特性,这种特性我们可以称为“个性”。在任何创作中,无论是多么辛勤的劳动或多么炽热的情感,还是所谓的“成就”,都无法弥补这种 “个性”的缺失。我认为,这是一种纯属发自本能的特性。毋庸置疑的是,对于任何一件艺术品来说,仅存有这种“个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艺术品中,它所呈现的“个性”有可能是毫无魅力可言的,而艺术作品的这种魅力应该是天然存在的。这种魅力并非是哪位艺术家的专利,一些艺术家可能夙兴夜寐也仍然无法捕捉到它,但是每位艺术家却能够去追求一种全然发自内心的真诚观点。在这一过程中,他必须冒险去追寻这种富有魅力的观点,而真诚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对某种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然后不加分辨地传播,这样是没有价值可言的。一种观点的形成必须要经过构思、创造及自己真切感受其中的过程。那些艺术家用真诚塑造出来的作品几乎都是具有它特有价值的,而那些缺乏真诚的作品则会被人视如敝履。
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我将力求对读者开诚布公地袒露心迹。看上去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实则不然,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必须放下成见与先入为主的偏见去感知事物,不被自身所受到的教育或是环境等因素所羁绊。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观点全都说出来,公开给别人看呢?为什么我就不能“明哲保身”,将某些“宝贵”的经验据为己有呢?我的经验对别人到底有没有价值呢?所有这些疑问的答案是:为了明白别人怎么看待生活、对生活作何期待,了解别人对生活的感触抑或每个个体所不能领略的东西。此上种种的答案有助于我们对生活筑起一种“合宜感”。就我本人而言,我对别人所抱有的观点存在一种强烈的兴趣,我想知道当他们孤单一人的时候,他们会做些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爱德华·菲茨杰拉德[1]曾说,他希望能有更多关于芸芸众生的人生传记。我是多么冀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去问一下诸如火车站长、管家、厨房员工等这些纯朴、默默无闻的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各自人生的轨迹。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也不会告知你。接下来则是一段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真挚坦白的话语,我将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心迹,力求把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与读者分享。老实说,这对我而言有点怪怪的感觉。
我将以浅白通俗的语言来谈论一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对人生的一些看法。我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家庭,在记忆中,父亲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
在外人眼里,他可能算是一位身处高位的人。父亲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及对细节的把握能力。总之,父亲算是一位见过大场面的人,但他却时刻像一位学生一样汲汲于学习。因为父亲经常变换工作地点,所以大体上我对英国各地都有一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是在一个有着良好学术氛围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我在高中阶段上的是公立学校,在大学期间,我还获过奖学金。我是一位中规中矩的学生,而且还勉强算得上一个出色的运动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我对文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在年轻时,对于历史与政治学的兴趣不大,只是想在属于自己的交友圈中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过一种本色的人生。若是当年我有通往这些目标的捷径,那么我敢肯定自己将彻底成为一个“半桶水”式的人物。幸好我没有这些机会,日后在公立学校担任校长的多年生涯里,我的人生显得既忙碌又成功,但我不会流连于此。我必须承认自己对教育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中等教育在学生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又感到无比的忧心。后来我越发觉得,现行的中等教育是以一种漫无目的、程序冗长及效能低下的方式组织开展的。在保持对原有教育系统忠诚的基础上,我将尽己所能去纠正教育中的错误倾向。可是当我不期然地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文学时,心头便不禁为之一宽,这可以让我暂弃学术上的繁重工作。与此同时,我对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深怀感激之意,对同事、父母以及业已成才的男女学生们我也是铭记在心。
一个人若总是把精力放在忧心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上,那将是对心智多么巨大的挥霍和浪费啊!我也曾遇到过人生十字路口,那时我被选为大学团体的成员,这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它是我长久以来梦寐的生活,而实现我人生的理想也看似咫尺之遥。
[1] 爱德华·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1809—1883),英国诗人、翻译家。他翻译的《鲁拜集》(Rubáiyát of Omar Khayyám)(1859年,第一版)一直以来都很受欢迎,这部作品不是单纯的字面翻译,而是在释义。菲茨杰拉德还翻译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卡尔德隆的作品。他的著作包括《幼发拉底人》(Euphranor,1851年)和《波洛尼厄斯》(Polonius,1852年),前者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评论教育体系,后者是一本格言集。1889年,他的书信被出版。菲茨杰拉德出生在萨福克。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他结识了萨克雷,两人成为一生的好朋友。后来,他又结识了卡莱尔和丁尼生。——译者注
推介 …… 001
第一章 一种观点 …… 005
第二章 论“老之将至” …… 019
第三章 浅谈“书籍” …… 032
第四章 论“社交” …… 045
第五章 论“交谈” …… 056
第六章 浅谈“美感” …… 070
第七章 浅论“艺术” …… 087
第八章 浅论“自我中心主义” …… 096
第九章 论“教育之道” …… 108
第十章 浅谈“作家之道” …… 125
第十一章 别人的批判 …… 138
第十二章 谈“野心” …… 150
第十三章 浅谈“简朴人生” …… 161
第十四章 也论“竞技之乐” …… 170
第十五章 浅谈“灵魂” …… 180
第十六章 论“习性” …… 190
结 语 …… 199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又是本森的一部思想深刻、文笔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而且带有浓郁的作者个人的写作风格——真诚、毫无一点矫揉造作的自我表达。读起来有痛快淋漓、坦诚相见之感。全书随笔主题众多,但阐述清晰、成熟,不愧为一部地道的文学经典。” ——《伦敦纪事报》
“作为大学人的一部思想集,《大学之窗》讨论了大学和人生不同阶段面临的主题,诸如:读书、艺术、教育、雄心、年纪、灵性生活等等。篇篇独立成章,但观点鲜明而理性,论述过程中不乏揉进了作家的经历和生活中的故事,这些本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但现代忙碌的生活却很难找到,这是作品带给我们的反思。”
——《每周观察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