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自己说事》:
你不配
读大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一排净放些边缘性质录像的放像厅,是我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一大去处,也留下了许多好笑的回忆。记得有一次去看电影《钢琴课》,此片由法国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Campion)执导,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片子获大奖对我们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借欣赏名片之由去目睹那里面的尴尬镜头,对于放像厅也是如此,属于两下一拍即合的事。当出现男女主人公那个的画面时,整个厅里一片寂静,所有的人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就在这时,就在这绝对不能打扰的时刻,传来一声清晰的、确凿无疑的——咽唾沫声,我反应够快,斜眼瞅了过去,只见那小子的喉结还有余振,眼睛鼓溜溜直勾勾的,真是大煞风景。心里不禁暗笑道:咋啥样的人都配到这儿来咽唾沫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领地,或者叫精神家园什么的,但我觉得叫“领地”或者“家园”实在是不妥,因为那是有主权的,你进了我的领地我就可以唤狗来咬你,还可以端着一支双管猎枪指着你的脑袋,然后冷冰冰地对你说:这是私人土地,请滚出去!那样子一定非常的酷。只可惜有私人土地的人实在太少,即使有也不至于大到牵着狗端着枪整天巡逻的地步,但这不妨碍我们有一些精神的土地,可以大到无边无垠,足够用以寄托心灵,当然对那块“地”来说你实际上并没有啥主权,谁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跑马溜溜。不过不是谁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在骂那小子咽唾沫时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对“你也配……”这样的句式很敏感,这句子的语气颇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出口的,用这样的句式说别人的时候就像拿着枪指着别人脑袋说滚出去那样的心里痛快,被别人说时就像被枪指着一样的心里悻悻焉还带点恐惧。最典型的就是赵太爷不允许阿Q姓赵的样子:“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现在的人都文明了,只在嘴上说或是笔下写,但心里肯定已经跳将过去打了对方不知多少个嘴巴。大凡喊出“你也配”的目的无非是想划清界限,但为什么不喊“你不是”呢,这里面的讲究就是,说“你也配”时的心理是首先承认了“你是”,只不过“你不应该是”。所以这界限划得实在是没意思,根本就没能改变客观事实,也改变不了别人的看法,纯粹是心理自慰掩耳盗铃。号称“河南第一秘”的李真贪赃枉法被执行死刑了,媒体都说他“不配”做共产党员,仔细想想,这“不配”两个字真是没必要的,不仅界限没能划清楚,还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还是举录像厅的例子,假设我大喊着“你也配”抡起椅子将那咽唾沫的小子打跑又能怎么样?所有的人都知道我跟他一起看了录像,他咽了唾沫我又能好到哪儿去?真正的领地好歹有个边界,一般都插个标志,连动物都知道在自己的领地周围撒泡尿标明一下,可是精神的“领地”却不行,没有办法撒泡尿让别人知道这是我的范围,只有说旬“你也配”权当撒尿了。倘真的说出来了,跳过去给了人家一个嘴巴,而且人家也听话了照办了,那么这地也算是圈过来了,但是像我那样在心里暗暗骂那咽唾沫的就纯属意淫,因为既没有权力阻止他看录像,也没有权力阻止人家咽唾沫,换句话说压根就没有撒尿圈地的权力。想让人们把这主权观念改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我们一无所有过,很多上了岁数的人纯靠精神支持过了一辈子或半辈子,物质上没占着便宜,精神上不能再让别人欺负了。比如现在流行明星出书,有多少人跳出来指摘人家,脑袋大的冷嘲热讽——明星的写作水平“不高,至少不比我高”,脑袋小的就可以放开些,不用单从专业角度而是多角度进攻了,大致意思是好好演你的戏或唱你的歌,瞧你那胸大无脑初中水平的样儿,也配往我们文学圈里挤?!我就弄不明白,出书一定要写作水平很高吗?只能作家出书,不是作家就不能出书吗?要说这事也怪得很,文学圈里的人自己也要说些配与不配的话,卫慧和棉棉都号称美女作家,出道也不分先后,术业更没什么专攻,但还是要为了谁配用身体写作争执一下。还有,搞传统媒体看着搞网络文学的不顺眼,毕竟那是他们传统的领地,可是搞网络文学也不让搞传统媒体的人进来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这真的是动物的本能不成吗?而另外一种说“你也配”的人则完全属于画地为牢的类型,实际上在作祟的就是那过度敏感的自尊心。《倚天屠龙记》里有这么一段:张无忌道:“师太如何称呼?”那尼姑喝道:“恶贼,凭你也配问我名号!你是谁?”你瞧,现实生活里这样的情节还少吗?在我们这里经常有因为互相看了一眼就打个你死我活的事发生,张无忌让人骂成“恶贼”真是小case。自尊心强到别人不能问你的名号甚至不能看你一眼的程度,已经完全可以称之为变态了。风清扬都可以和比他小两辈的令狐冲称兄道弟,一个臭尼姑装的是哪门子大尾巴狼呢?
……
展开